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2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目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厦门区位优势促进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平台构建 | 第11-12页 |
·抓住机遇,推进厦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 | 第12页 |
·深化“五缘六求”内涵,拓展对台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20页 |
·区位优势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大陆方面有关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研究 | 第14-17页 |
·台湾方面有关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现有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述评 | 第18-19页 |
·本研究假设与思路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厦门区位优势的特征与功能 | 第22-28页 |
·区位优势概述 | 第22-23页 |
·厦门区位优势要素构成 | 第23-26页 |
·地理位置优势 | 第23页 |
·人文环境优势 | 第23-24页 |
·特区政策优势 | 第24页 |
·生产要素优势 | 第24-25页 |
·产业集聚优势 | 第25页 |
·体育市场环境优势 | 第25-26页 |
·厦门区位优势特征 | 第26-27页 |
·厦门区位优势功能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厦门与台湾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8-41页 |
·体育产业基本概念 | 第28-31页 |
·两岸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(台湾称“运动产业”)的定义及分类 | 第28-31页 |
·厦门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厦门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| 第31-34页 |
·厦门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归因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台湾运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5-41页 |
·台湾运动产业发展过程及基本情况 | 第35-38页 |
·台湾运动产业发展情况归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第4章 区位优势作用下厦门与台湾体育产业交流合作演进的探讨 | 第41-52页 |
·厦门区位优势与对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过程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厦门与台湾的体育产业交流合作的起步阶段 | 第41-42页 |
·厦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在区位优势作用下缓慢发展阶段 | 第42-43页 |
·厦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阶段 | 第43页 |
·厦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现状及特征 | 第43-50页 |
·体育竞赛表演业 | 第43-47页 |
·体育用品制造业 | 第47-48页 |
·体育场地设施及健身俱乐部 | 第48页 |
·体博会及学术研讨交流活动 | 第48-50页 |
·厦门与台湾体育产业交流合作过程的“盲点”探析 | 第50-52页 |
·不同时期区位优势的变迁 | 第50页 |
·厦台体育产业交流的不平衡性 | 第50-52页 |
第5章 厦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对策 | 第52-61页 |
·发挥优势,设立机构和完善相关政策 | 第52-54页 |
·成立厦门体育产业交流合作中心,负责处理厦台体育产业事务 | 第52页 |
·出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的相关政策、法规 | 第52-54页 |
·开发体育赛事资源,逐步延伸产业链 | 第54-57页 |
·共同打造品牌赛事 | 第54-55页 |
·探索体育竞训的合作模式 | 第55-56页 |
·推动“水域”运动交流合作、延伸产业链 | 第56-57页 |
·完善厦台体育健身器材行业的综合配套设施 | 第57-59页 |
·厦台共同制定体育健身器材的发展计划 | 第57页 |
·规划厦台体育健身器材产业园区,吸引台湾运动器材研发总部落户厦门 | 第57-58页 |
·设立“中国厦门国际运动体育器材交易中心”的构想 | 第58页 |
·举办海峡西岸特色体育博览会 | 第58-59页 |
·吸收台湾运动休闲业资源,加快厦门体育休闲业的发展 | 第59-61页 |
·共同筹建厦门俱乐部协会 | 第59-60页 |
·借鉴台湾模式,发展厦门体育健身俱乐部 | 第60页 |
·以赛事休闲为载体的厦台体育旅游业发展模式 | 第60-6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