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1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6-21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·廉租住房 | 第16页 |
·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| 第16-17页 |
·“夹心层” | 第17页 |
·基础理论 | 第17-21页 |
·住房过滤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住房适度保障理论 | 第19-21页 |
2 扬州市廉租住房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8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政策的实施现状 | 第21-24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8页 |
·保障的覆盖面狭窄 | 第24-25页 |
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| 第25页 |
·实物配租住房布局规划不够合理 | 第25-26页 |
·准入、退出机制不够健全 | 第26-28页 |
3 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建立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| 第28-30页 |
·一级指标 | 第28页 |
·二级指标 | 第28页 |
·三级指标 | 第28-30页 |
·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二级指标影响指数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·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指数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·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| 第32-36页 |
4 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测定 | 第36-46页 |
·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8页 |
·廉租住房保障理论水平模型的确定原则 | 第36页 |
·建立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模型 | 第36-38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理论水平的测算 | 第38-42页 |
·确定家庭基本生活收入线 | 第38-39页 |
·确定廉租住房应保障户数 | 第39-41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理论值 | 第41-42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实际水平的测定 | 第42-44页 |
·确定扬州市廉租住房实际总支出 | 第42-43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水平实际值 | 第43-44页 |
·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理论水平与实际水平的比较分析 | 第44-46页 |
5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46-54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46页 |
·提高扬州市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对策 | 第46-54页 |
·逐步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覆盖面 | 第46-47页 |
·逐步将“夹心层”群体纳入保障范围 | 第46-47页 |
·将城镇部分外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| 第47页 |
·拓宽资金的融资渠道 | 第47-49页 |
·引入 BOT 融资模式 | 第47-48页 |
·引入廉租房 REITs | 第48-49页 |
·逐步形成以租赁补贴为主的保障方式 | 第49-52页 |
·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| 第52-54页 |
·建立个人信用系统 | 第52页 |
·完善与廉租住房相关的法律法规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