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概念释意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1页 |
| ·研究范围的限定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区域 | 第21页 |
| ·研究样点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类型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基础研究 | 第23-42页 |
| ·历史背景 | 第23-33页 |
| ·中国佛教与佛教建筑 | 第23-27页 |
| ·佛教建筑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 | 第27-29页 |
| ·佛教在南岳的传播与发展 | 第29-30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五大丛林历史沿革 | 第30-33页 |
| ·文化背景 | 第33-35页 |
| ·佛教圣地 | 第33-34页 |
| ·“寿岳”文化 | 第34页 |
| ·国家的监护神山 | 第34-35页 |
| ·地理背景 | 第35-37页 |
| ·南岳区的地理地貌特征 | 第35页 |
| ·南岳山体特征 | 第35-36页 |
| ·南岳佛教五大丛林分布状况 | 第36-37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研究理论基础 | 第37-41页 |
| ·建筑类型学 | 第37-38页 |
| ·建筑符号学 | 第38-40页 |
| ·建筑现象学 | 第40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三章 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整体分析 | 第42-101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| 第42-54页 |
| ·传统的风水理论概述 | 第42-44页 |
| ·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| ·道家思想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·佛教自身对空间形态的要求 | 第47-48页 |
| ·传统的“伽蓝七堂”制对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的影响 | 第48-54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平面布局 | 第54-75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平面布局形式 | 第54-67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平面布局之比较 | 第67-75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平面布局特色 | 第75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布局 | 第75-99页 |
| ·山体与地段的空间形态 | 第76-79页 |
| ·佛教寺庙空间地段类型 | 第79-80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布局分析 | 第80-93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布局之比较 | 第93-98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布局特色 | 第98-9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| 第四章 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序列组织与营造 | 第101-142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序列组织原则 | 第101-106页 |
| ·轴线 | 第101-103页 |
| ·等级 | 第103-104页 |
| ·重复 | 第104-106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序列组织 | 第106-115页 |
| ·“起”——入口的起始空间 | 第107-111页 |
| ·“承”——过渡阶段的承接 | 第111-112页 |
| ·“转”——空间的转折 | 第112-114页 |
| ·“合”——空间关系的终端高潮 | 第114-115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功能分类及其营造方式 | 第115-140页 |
| ·引导空间的营造 | 第115-128页 |
| ·交通空间 | 第128-133页 |
| ·广场庭院空间 | 第133-134页 |
| ·佛意空间 | 第134-137页 |
| ·寺庙园林环境 | 第137-1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| 第五章 南岳佛教寺庙的保护与发展 | 第142-152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 | 第142-145页 |
| ·空间规划缺乏整体性 | 第142-143页 |
| ·外部空间环境与寺庙空间不协调 | 第143-144页 |
| ·寺庙外部空间道路规划缺乏合理性 | 第144-145页 |
| ·对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形态存在问题的整改意见 | 第145-146页 |
| ·规划应具有整体思想 | 第145页 |
| ·规划应具有保护性 | 第145-146页 |
| ·南岳佛教寺庙的保护 | 第146-151页 |
| ·必须以保护对象作为研究中心 | 第146-147页 |
| ·规划应该注重与自然关系相和谐 | 第147-148页 |
| ·以自然为主,强调意境之美 | 第148-150页 |
| ·因地制宜,采取灵活的空间组合方式 | 第150页 |
| ·以风景区的全局眼光,做好宏观规划 | 第150-1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51-152页 |
| 结语 | 第152-1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5-158页 |
| 附录一 | 第158-162页 |
| 附录二 | 第162-163页 |
| 致谢 | 第163-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