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--以厦门地区为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基本概念 | 第9-11页 |
·湿热地区 | 第9-10页 |
·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1页 |
·环境行为学 | 第11页 |
·建筑气候学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现状的不足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的逻辑框架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湿热对人的生理、心理、行为的影响 | 第18-22页 |
·湿热对生理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| 第18页 |
·湿热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| 第18-19页 |
·湿热对心理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湿热环境下的心理情绪 | 第20页 |
·湿热对行为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大学生行为习惯 | 第20-21页 |
·湿热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| 第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厦门地区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的特征 | 第22-40页 |
·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的分类 | 第22页 |
·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的调查实施 | 第22-25页 |
·调研的范围和对象 | 第22-24页 |
·具体资料的收集与统计 | 第24-25页 |
·校园广场中的行为活动特征 | 第25-30页 |
·活动量、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 | 第25-29页 |
·空间分布特点 | 第29页 |
·人流交通轨迹 | 第29-30页 |
·对比总结 | 第30页 |
·校园院落中的行为活动特征 | 第30-35页 |
·活动量、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 | 第30-31页 |
·空间分布特点 | 第31-34页 |
·人流交通轨迹 | 第34页 |
·对比总结 | 第34-35页 |
·校园休闲景观中的行为活动特征 | 第35-37页 |
·活动量、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 | 第35-37页 |
·空间分布特点 | 第37页 |
·对比总结 | 第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40页 |
第4章 厦门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设计导则的建立 | 第40-46页 |
·气候分析和气候控制策略 | 第40-43页 |
·建筑调节与热舒适 | 第40页 |
·建筑气候设计的过程 | 第40-41页 |
·气候分析的方法 | 第41-43页 |
·满足季节的迁徙 | 第43-44页 |
·满足一天中户外活动的历时性变化 | 第44页 |
·满足大学生户外学习的要求 | 第44-45页 |
·满足建成后维护和管理的需要 | 第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内容与方法 | 第46-72页 |
·湿热地区大学校园广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| 第46-50页 |
·形态尺度 | 第46-47页 |
·边界设计 | 第47-49页 |
·景观和设施 | 第49-50页 |
·湿热地区大学校园院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| 第50-64页 |
·形态尺度 | 第51-55页 |
·边界设计 | 第55-60页 |
·景观和设施 | 第60-64页 |
·校园休闲景观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| 第64-71页 |
·形态尺度 | 第64-65页 |
·边界设计 | 第65-68页 |
·景观和设施 | 第68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2-76页 |
·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2-73页 |
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| 第73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
附录A 厦门气候分析数据 | 第82-84页 |
附录B 等比例样本广场内人流交通轨迹分析 | 第84-85页 |
附录C 等比例样本院落内人流交通轨迹分析 | 第85-8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