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地住区适地性研究--以闽南地区为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1-13页 |
·山地和山地住区 | 第11-12页 |
·闽南地区 | 第12页 |
·适地性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闽南山地住区特征研究 | 第17页 |
·山地住区适地性途径 | 第17页 |
·山地住区适地性设计 | 第17页 |
·实例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框架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闽南山地住区的特征研究 | 第21-35页 |
·山地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| 第21-26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1-23页 |
·地质条件 | 第23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23-25页 |
·生态系统 | 第25-26页 |
·山地住区的本质特征 | 第26-30页 |
·空间布局 | 第26-27页 |
·道路交通 | 第27页 |
·绿化景观 | 第27-29页 |
·接地形式 | 第29-30页 |
·闽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地理条件 | 第30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闽南地区的地域人文特征 | 第31-33页 |
·文化习俗 | 第31-32页 |
·务实崇商 | 第32-33页 |
·多元兼容 | 第33页 |
·中西合璧 | 第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山地住区适地性途径 | 第35-43页 |
·山地住区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·“生态环境”的恶化 | 第35-36页 |
·“形态特色”的缺失 | 第36页 |
·“人性场所”的缺失 | 第36-37页 |
·山地住区的适地性原则 | 第37-39页 |
·整体性 | 第37页 |
·生态性 | 第37-38页 |
·经济性 | 第38页 |
·地域性 | 第38-39页 |
·山地住区的适地性方法 | 第39-41页 |
·因地制宜 | 第39-40页 |
·多元兼容 | 第40页 |
·情感互补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山地住区适地性设计 | 第43-71页 |
·规划布局的适地性 | 第43-46页 |
·场地选择 | 第43-44页 |
·平面布局 | 第44-45页 |
·布局形态 | 第45-46页 |
·道路交通的适地性 | 第46-54页 |
·车行交通 | 第47-50页 |
·步行交通 | 第50-52页 |
·静态交通 | 第52-54页 |
·单体设计的适地性 | 第54-65页 |
·山地住区的接地形式 | 第54-58页 |
·适应地形的山地住宅空间组织 | 第58-60页 |
·住宅出入口设置与室内功能组织 | 第60-65页 |
·景观设计的适地性 | 第65-67页 |
·竖向山地景观 | 第65-66页 |
·山地天际线构建 | 第66-67页 |
·地域人文 | 第67-70页 |
·闽南地区传统 | 第67-68页 |
·传统民居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5章 实例研究 | 第71-83页 |
·漳州南鼎山山地住区 | 第71-78页 |
·厦门优山美地 | 第78-79页 |
·泉州宝珊花园 | 第79-80页 |
·漳州原山主人 | 第80-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