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6页 |
·国外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·内容体系、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16-19页 |
·内容体系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结构分析 | 第19-33页 |
·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| 第19-24页 |
·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1页 |
·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转换过程 | 第21-24页 |
·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 | 第24页 |
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分析 | 第24-29页 |
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 | 第25-26页 |
·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剖析 | 第26-29页 |
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结构——替代率分析 | 第29-33页 |
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、企业年金各自替代率分析 | 第29-32页 |
·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外部环境分析 | 第33-40页 |
·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33-37页 |
·企业年金税惠政策乏力 | 第33-35页 |
·企业年金发展中的有效需求不足 | 第35-36页 |
·企业年金职能管理人利益格局阻碍企业年金的发展 | 第36页 |
·企业年金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负的外部性 | 第36-37页 |
·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| 第37-40页 |
·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 | 第37-38页 |
·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两种模式下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比较 | 第40-45页 |
·OECD国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| 第40-43页 |
·盎格鲁-撒克逊模式下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| 第40-41页 |
·莱茵模式下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| 第41-43页 |
·总结OECD国家企业年金发展的规律及启示 | 第43-45页 |
·OECD国家企业年金发展规律 | 第43页 |
·OECD国家可以借鉴的启示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| 第45-60页 |
·针对税惠政策乏力的措施——启动准强制型企业年金制度安排 | 第45-50页 |
·准强制型企业年金制度释义 | 第45页 |
·构建企业年金诱致性制度变迁机制 | 第45-50页 |
·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措施—制度创新构想 | 第50-53页 |
·发展集合企业年金计划 | 第50-52页 |
·将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并入企业年金 | 第52-53页 |
·针对职能管理人利益分割的措施—基于信赖义务的信托模式 | 第53-55页 |
·信赖义务释义 | 第53-54页 |
·基于信赖义务的信托模式运营年金基金 | 第54-55页 |
·针对发展企业年金带来的负外部性的措施 | 第55-57页 |
·充分发挥经济、行政和产权的效能 | 第55-57页 |
·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再保险机制 | 第57页 |
·配套措施—外部环境的协同 | 第57-60页 |
·投资及监管环境的协同 | 第57-58页 |
·收入分配改革的协同 | 第58-59页 |
·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的环境相协同 | 第59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