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理论论文--电影、电视的评论、欣赏论文

意识形态·民族·民间--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目录第9-11页
引言第11-22页
第一章 《内蒙人民的胜利》作为范本及其影响第22-41页
 第一节 从《内蒙春光》到《内蒙人民的胜利》第22-31页
 第二节 《内蒙人民的胜利》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响第31-41页
  一 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政策并驾第31-35页
  二 民间形式的利用第35-37页
  三 民族元素与情爱交融的模式第37-41页
第二章 政治与民族视角下的疾病隐喻第41-85页
 第一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概况第41-50页
 第二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类型第50-69页
  一、常见疾病隐喻类型第51-59页
  二、哑巴、眼疾、难产——被选择第59-63页
  三、结核病、瘟疫、性病——被排斥第63-69页
 第三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特征第69-76页
 第四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作用第76-83页
  一、争取上层人物、中间分子的法宝第76-80页
  二、体现阶级压迫的手段第80-82页
  三、展现党的民族政策优势的明证第82-83页
 小结第83-85页
第三章 政治与民族象征中的光明隐喻第85-98页
 第一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光明隐喻及其特点第85-90页
  一、主旨化第85-86页
  二、场景化第86-90页
 第二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光明隐喻的多义性指涉第90-97页
  一、光明隐喻的内涵第91-92页
  二、东方红——毛泽东第92-94页
  三、光明——共产党第94-97页
 小结第97-98页
第四章 政治与民族组合中的身份隐喻第98-116页
 第一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身份模式第98-99页
 第二节 十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身份类型的分类第99-103页
  一、汉族+政治身份第100-101页
  二、少数民族+政治身份第101-102页
  三、汉族+少数民族第102-103页
 第三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几类特殊的身份隐喻第103-114页
  一、金珠玛米——解放军第103-109页
  二、干部民族化——复员军人第109-111页
  三、两代人——养子、养女第111-114页
 小结第114-116页
第五章 民族与民间文化中的情爱隐喻第116-135页
 第一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情爱元素第116-124页
  一、花前月下——恋爱场景化第117-120页
  二、海誓山盟——对歌传情化第120-121页
  三、男欢女爱——情爱大胆化第121-122页
  四、终成眷属——才子佳人化第122-124页
 第二节 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男女关系的情爱隐喻模式第124-133页
  一、阿哥阿妹的情意深,好像那芭蕉一条根——琴瑟模式第125-126页
  二、山中只有藤缠树,世上哪有树缠藤——依附模式第126-128页
  三、男人是女人的翅膀——扶持模式第128-133页
 小结第133-135页
结语第135-137页
参考文献第137-148页
附录一:十七年关于医疗疾病大事记第148-150页
附录二: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目录第150-15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 #J52第153-154页
后记第154-156页

论文共1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
下一篇: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--以黔东南双井村“瑟岗奈”(Seib Gangx Neel)为个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