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导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相关动态 | 第9-12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回族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| 第14-34页 |
第一节 回族的族源及形成的历史过程简介 | 第14-24页 |
一、唐宋时期回族先民进入中国 | 第14-18页 |
二、元朝时期回族的不断整合 | 第18-21页 |
三、明朝时期回族群体的壮大与回族的形成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| 第24-34页 |
一、伊斯兰教简介 | 第24-27页 |
二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| 第27-30页 |
三、伊斯兰教经典中的经济观简介 | 第30-34页 |
第二章 回族的宗教经济思想 | 第34-46页 |
第一节 伊斯兰教经济观概述 | 第34-39页 |
一、注重人与人之间团结平等 | 第34-36页 |
二、鼓励劳动和重视生产的原则 | 第36-38页 |
三、注重社会公平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伊斯兰经济原则得以贯彻的政策基础 | 第39-43页 |
一、对于利息的禁止 | 第39-40页 |
二、盈亏共担的"穆达拉巴"制度 | 第40页 |
三、伊斯兰教对于"稀缺性"的认识 | 第40-42页 |
四、“天课”的制定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回族对伊斯兰经济原则的认同与继承 | 第43-46页 |
一、伊斯兰经济原则在回族先民身上的体现 | 第43-44页 |
二、伊斯兰经济原则对回族形成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回族的农商并重思想 | 第46-64页 |
第一节 回族的崇商和重商思想 | 第46-51页 |
一、回族崇商、重商的背景 | 第46-48页 |
二、回族商业的特点 | 第48-49页 |
三、回族商业道德和经商之道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回族商业思想相对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和融合 | 第51-58页 |
一、回族伊斯兰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的交融 | 第51-55页 |
二、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原文化各个方面的"消化与吸收" | 第55-57页 |
三、中国传统文化对回族商业思想和模式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回族的农商并重的历史沿革 | 第58-64页 |
一、回族先民从事农业的原因分析 | 第58-59页 |
二、回族农商并重格局的形成与稳定 | 第59-62页 |
三、回族农商并重思想的形成因素及影响 | 第62-64页 |
第四章 回族的消费思想 | 第64-71页 |
第一节 伊斯兰教消费观念 | 第64-66页 |
一、注重"两世吉庆" | 第64-65页 |
二、消费的适度、正当和道德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伊斯兰教消费观对于回族的影响 | 第66-71页 |
一、回族消费者的思想模式特点 | 第66-67页 |
二、回族消费者消费风俗与消费思想 | 第67-71页 |
第五章 回族的课施济贫思想 | 第71-81页 |
第一节 《古兰经》中的财产观分析 | 第71-72页 |
一、财富的取得 | 第71页 |
二、财富的占有 | 第71-72页 |
三、财富的使用 | 第72页 |
第二节 “天课”制度与清真寺的慈善经济 | 第72-76页 |
一、“天课”制度的意义 | 第72-73页 |
二、清真寺在“天课”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| 第73-75页 |
三、“天课”制度的现实意义 | 第75-76页 |
第三节、回族的课施济贫思想与现代慈善事业 | 第76-81页 |
一、回族"乜贴"的解读 | 第76-77页 |
二、"乜贴"的社会经济作用 | 第77-78页 |
三、回族"乜贴"的慈善形式与现代慈善的异同 | 第78-81页 |
第六章 回族经济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 | 第81-90页 |
第一节 回商对国家的新贡献 | 第81-85页 |
一、回商对中国地区间经济交往的作用 | 第81-82页 |
二、当代回族所主要从事的商业类型 | 第82-84页 |
三、回商在中国对外开放,特别是针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开放中的作用 | 第84-85页 |
第三节 回族经济思想的时代意义 | 第85-90页 |
一、回族商业思想中所倡导的义利思想对于市场经济商业道德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二、回族经济思想对于回族整体经济生活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三、回族经济思想对于规范当代人们经济行为的作用 | 第88-90页 |
结语 | 第90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5-9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