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6页 |
| ·引言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主要内容和贡献 | 第15页 |
| ·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无线网状网技术 | 第16-26页 |
| ·引言 | 第16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结构 | 第16-18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特点 | 第18-20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五大特点 | 第18-19页 |
| ·与Ad Hoc 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资源管理和网络容量 | 第22-24页 |
| ·资源管理中的调度问题 | 第22页 |
| ·允许控制和带宽划拨 | 第22-23页 |
| ·基于802.16 的博弈论模型 | 第22-23页 |
| ·其他博弈理模型的应用 | 第23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名义上的容量 | 第23-24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安全问题 | 第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认知无线电的协同频谱感知研究 | 第26-37页 |
| ·引言 | 第26页 |
| ·认知无线电概述 | 第26-29页 |
| ·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| ·认知无线电研究模型和现状 | 第27-29页 |
| ·协同频谱感知 | 第29-35页 |
| ·协同频谱感知给本地节点灵敏度带来的增益 | 第29-30页 |
| ·协同感知系统 | 第30-31页 |
| ·融合方案 | 第31-33页 |
| ·本地判决结果的硬合并 | 第31-32页 |
| ·软合并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基于本地多比特判决的中心融合 | 第33-34页 |
| ·其他合并方案 | 第34-35页 |
| ·协同频谱感知方法合并算法的比较 | 第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| 第四章 无线网状网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融合研究 | 第37-79页 |
| ·引言 | 第37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中的路由研究 | 第37-44页 |
| ·先应式路由协议 | 第37-38页 |
| ·基于目的节点序列号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(DSDV) | 第38页 |
| ·无线路由协议(WRP) | 第38页 |
| ·按需路由协议 | 第38-41页 |
| ·AODV 协议 | 第38-39页 |
| ·动态源路由协议(DSR) | 第39-40页 |
| ·基于DSR 的协议 | 第40-41页 |
| ·其他路由协议 | 第41-43页 |
| ·认知无线网状网的路由问题 | 第43-44页 |
| ·认知无线网状网中的动态频谱接入 | 第44-77页 |
| ·背景描述 | 第44-45页 |
| ·带有认知功能的无线网状网结构 | 第44-45页 |
| ·主用户感知 | 第45页 |
| ·簇的功率辐射模型 | 第45-51页 |
| ·一种ILP 描述 | 第51-53页 |
| ·ILP 简述 | 第51-52页 |
| ·ILP 小议 | 第52-53页 |
| ·一种简易高效的启发式算法 | 第53-60页 |
| ·启发式算法的任务 | 第53页 |
| ·启发式算法基本流程 | 第53-57页 |
| ·启发式算法的说明 | 第57-59页 |
| ·切换方案重分配的情况 | 第59页 |
| ·启发式算法的优缺点 | 第59-60页 |
| ·改进算法的讨论 | 第60-61页 |
| ·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| 第61-77页 |
| ·仿真基本场景 | 第61-63页 |
| ·门限值T_th 对簇切换分配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| ·固定门限值T_th 下的理性的发射功率调整 | 第66-70页 |
| ·簇内MC 用户数目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| ·无线网状网的负载平衡 | 第71-74页 |
| ·通信质量保证的比较 | 第74-77页 |
| ·仿真总结 | 第7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| 第五章 总结 | 第79-80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79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6页 |
| 攻读硕士学爱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6-8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