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
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临床研究 | 第9-17页 |
一、病例资料 | 第9-12页 |
(一)IBS 的西医诊断 | 第9-10页 |
(二)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0-11页 |
(三)病例选择 | 第11-12页 |
二、临床资料 | 第12-13页 |
(一)病例来源 | 第12页 |
(二)病例分组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治疗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二)观察指标 | 第14页 |
(三)疗效评定 | 第14页 |
(四)统计学处理方法 | 第14页 |
四、研究结果 | 第14-16页 |
(一)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比较 | 第14-15页 |
(二)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| 第15-16页 |
(三)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的变化 | 第16页 |
五、安全性评价 | 第16-17页 |
讨论 | 第17-29页 |
一、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| 第17-18页 |
(一)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归属 | 第17页 |
(二)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| 第17-18页 |
(三)古代文献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| 第18页 |
二、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| 第18-23页 |
(一)流行病学 | 第18页 |
(二)发病机制 | 第18-20页 |
(三)诊断标准 | 第20-21页 |
(四)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| 第21-23页 |
三、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探讨 | 第23-24页 |
四、方药分析 | 第24-27页 |
(一)调肝扶脾方药物组成及用量 | 第24页 |
(二)方药分析 | 第24-25页 |
(三)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5-27页 |
五、调肝扶脾方的药物作用机制探讨 | 第27-29页 |
(一)改善胃肠道运动功能 | 第27页 |
(二)调节神经—内分泌系统、降低内脏敏感性 | 第27-28页 |
(三)抗炎、调节免疫 | 第28页 |
(四)缓解精神心理异常 | 第28-29页 |
结语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5页 |
综述 | 第35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发表论文 | 第46-5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0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