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--以身份认同与主义选择为中心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趋势 | 第10-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互动 | 第13-34页 |
一、李大钊简介 | 第13-14页 |
二、经历、职业与主义选择 | 第14-34页 |
1、无父何怙,无母何恃 | 第15-16页 |
2、传统文化对李大钊思想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(1) 忧国忧民是李大钊探索救民思想的动力 | 第16-17页 |
(2) 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契合 | 第17-18页 |
3、中国社会党与李大钊 | 第18-24页 |
4、报人与育人:基于现实的考量 | 第24-34页 |
第二章 、李大钊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分析 | 第34-50页 |
一、李氏话语中的“马克思主义”、“社会主义” | 第35-40页 |
二、阶级竞争而非阶级斗争 | 第40-41页 |
三、阶级互助取代阶级竞争 | 第41-43页 |
四、调和论而非暴力论 | 第43-44页 |
五、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劳工神圣的组织 | 第44-46页 |
六、统一时代而非封建时代,自由民彝而非阶级专政 | 第46-50页 |
第三章 、李大钊与国民党关系新探 | 第50-65页 |
一、党员职务的比较 | 第51-54页 |
二、才不如识,识不如德 | 第54-57页 |
三、上等货还是中等货 | 第57-60页 |
四、如守常动摇,就不客气的开除他 | 第60-65页 |
第四章 民族国家视角下的李大钊之死 | 第65-75页 |
一、宁案到党案的因果分析 | 第65-68页 |
二、党案的背景与经过 | 第68-69页 |
三、党案各方态度与反应 | 第69-71页 |
四、党案的最终结果 | 第71-73页 |
五、李大钊与党案的重新解读 | 第73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