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2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沉思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7页 |
·沉思的概述 | 第10-12页 |
·沉思的理论解释 | 第12-14页 |
·沉思的形成机制 | 第14-16页 |
·沉思的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沉思的相关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沉思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沉思与其他消极情绪的研究 | 第18页 |
·沉思与自传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沉思与人格的关系 | 第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沉思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实验室诱导情绪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22-26页 |
·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25-26页 |
2 研究一反应方式对不同抑郁状态被试的情绪及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| 第26-39页 |
·实验目的 | 第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被试 | 第26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7-29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29-30页 |
·结果的录入与分析 | 第3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0-36页 |
·情绪积极性水平的结果分析 | 第30-35页 |
·自传体记忆的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讨论 | 第36-39页 |
·反应方式对不同抑郁类型的被试的情绪积极性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情绪的诱导类型对被试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反应方式对自传体记忆积极性影响 | 第37-39页 |
3 研究二 反应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情绪及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| 第39-49页 |
·实验目的 | 第3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9-41页 |
·被试 | 第39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3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程序 | 第40页 |
·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1-48页 |
·情绪积极性水平的结果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自传体记忆的结果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讨论 | 第48-49页 |
·反应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情绪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反应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自传体记忆积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 综合讨论 | 第49-53页 |
·反应方式对不同抑郁状态的被试情绪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反应方式对不同抑郁状态的被试记忆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人格在沉思效应中的作用 | 第51-53页 |
5 结论 | 第53-54页 |
6 不足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·研究的不足 | 第54页 |
·情绪诱导方法 | 第54页 |
·情绪测量方法 | 第54页 |
·反应方式的界定 | 第54页 |
·自传体记忆的评定 | 第54页 |
·未来的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