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学校体育与村落社区体育发展的关系研究--以南山村为例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综述 | 第14-18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14页 |
| ·村落 | 第14页 |
| ·村落体育 | 第14页 |
| ·学校体育 | 第14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| ·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·农村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关于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| 第16页 |
| ·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18页 |
| ·问卷调查法 | 第18页 |
| ·问卷调查设计 | 第18页 |
| ·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| 第18页 |
| ·问卷的效度检验 | 第18页 |
| ·问卷的信度检验 | 第18页 |
| ·访谈法 | 第18-19页 |
| ·数据统计法 | 第19-20页 |
|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34页 |
| ·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| 第20-22页 |
| ·性别比例 | 第20页 |
| ·年龄结构 | 第20-21页 |
| ·文化程度 | 第21页 |
| ·职业分布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·经济收入状况 | 第22页 |
| ·南山村村落体育现状 | 第22-31页 |
| ·南山村村落体育人口的现状 | 第22-24页 |
| ·南山村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 | 第24页 |
| ·南山村村民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| 第24-26页 |
| ·南山村村民的体育消费状况 | 第26-28页 |
| ·南山村村民的体育认识状况 | 第28-29页 |
| ·南山村村民对体育锻炼必要性认识 | 第28页 |
| ·南山村村民对体育功能的认识 | 第28-29页 |
| ·南山村体育场地状况 | 第29-30页 |
| ·南山村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状况 | 第30-31页 |
| ·南山村村落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| ·体育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| 第31页 |
| ·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| 第31页 |
| ·缺乏社区体育指导与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| 第31-32页 |
| ·农村学校体育相关领域的状况 | 第32-34页 |
| ·学校体育资源丰富,有效利用率低 | 第32页 |
| ·师资力量充足,参与村落工作少 | 第32-33页 |
| ·有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 | 第33-34页 |
| 第五章 农村学校与村落社区体育发展的关系 | 第34-38页 |
| ·学校体育是村落社区体育的基础 | 第34-35页 |
| ·传递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| 第34-35页 |
| 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| 第35页 |
| ·村落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 | 第35页 |
| ·促进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| 第35页 |
| ·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| 第35页 |
| ·农村学校可以解决村落社区体育中的一些问题 | 第35-36页 |
| ·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| 第36页 |
| ·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| 第36页 |
| ·为村落社区体育增添活力 | 第36页 |
| ·村落社区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社会教育资源 | 第36-38页 |
| ·农村学校体育延伸的最佳场所 | 第36页 |
| ·参与村落社区体育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| 第36-38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38-39页 |
| 第七章 建议 | 第39-41页 |
| ·构建“一体化发展模式”管理体系 | 第39页 |
| ·加大“一体化发展模式”的宣传力度 | 第39页 |
| ·探索农村学校体育与村落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| 第39页 |
| ·以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为切入点促进发展 | 第39-40页 |
| ·让农村学校体育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| 第40页 |
| ·实施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-45页 |
| 附录一 | 第45-47页 |
| 附录二 | 第47-48页 |
| 附录三 | 第48-4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