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0MW四角切圆煤粉炉燃烧及NO_X排放的数值模拟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·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2 煤粉锅炉数值模拟模型 | 第14-28页 |
·基本守恒方程 | 第14-15页 |
·湍流流动模型 | 第15-20页 |
·湍流及其数学描述 | 第15-16页 |
·k~ε双方程模型 | 第16-17页 |
·Realizable k~ε模型 | 第17-20页 |
·湍流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| 第20-22页 |
·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| 第22-23页 |
·煤粉燃烧模型 | 第23-25页 |
·挥发份热解模型 | 第23-24页 |
·焦炭的燃烧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辐射换热模型 | 第25-28页 |
3 污染物NO_x生成机理模型 | 第28-38页 |
·NO_x的主要危害 | 第28-29页 |
·NO_x的生成机理 | 第29-32页 |
·热力型NO_x生成机理 | 第29-30页 |
·快速型NO_x生成机理 | 第30页 |
·燃料型NO_x生成机理 | 第30页 |
·燃料型NO_x产生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燃料型NO_x的控制方法 | 第32页 |
·NO_x生成模型 | 第32-33页 |
·基元反应模型 | 第32页 |
·De'Soete模型 | 第32-33页 |
·扩展的De'Soete模型 | 第33页 |
·PDF输运方程模型 | 第33页 |
·NO_x控制技术 | 第33-38页 |
·控制电站锅炉NO_x排放的技术的分类 | 第34-35页 |
·燃烬风技术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·低NO_x燃烧器的特点 | 第36-38页 |
4 不同工况下四角切圆煤粉炉的燃烧模拟 | 第38-57页 |
·模型介绍与简化 | 第38-45页 |
·锅炉介绍 | 第38-40页 |
·三菱-CE烟煤燃烧器介绍 | 第40-41页 |
·网格处理 | 第41-43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43-44页 |
·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44-45页 |
·本文模拟工况介绍 | 第45页 |
·不同工况下燃烧模拟分析与比较 | 第45-52页 |
·炉内温度场分布比较 | 第46-47页 |
·炉内组分场分布的比较 | 第47-50页 |
·炉膛出口情况比较 | 第50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页 |
·较优方式下不同燃尽风速对NO_x排放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·炉内温度场分布比较 | 第53-54页 |
·炉内NO_x分布的比较 | 第54页 |
·炉膛出口情况比较 | 第54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最优方式下炉内燃烧情况分析 | 第57-73页 |
·炉内基本燃烧情况分析 | 第57-69页 |
·整个炉膛内速度分布情况 | 第57-60页 |
·整个炉膛内的温度情况 | 第60-64页 |
·炉内组分场浓度分布 | 第64-67页 |
·炉膛出口情况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煤粉粒子轨迹情况 | 第68-69页 |
·炉内NO_x分布的模拟分析 | 第69-72页 |
·整个炉膛内NO_x的分布情况 | 第69-70页 |
·炉膛横截面NO_x分布情况 | 第70-72页 |
·燃烧过程小结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