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1页 |
·磷矿浮选捕收剂概述 | 第13-16页 |
·脂肪酸类捕收剂 | 第14页 |
·脂肪酸改性产物 | 第14页 |
·复合捕收剂 | 第14-15页 |
·混和捕收剂 | 第15页 |
·阳离子捕收剂 | 第15-16页 |
·捕收剂的评价方法 | 第16-24页 |
·浮选评价法 | 第17-18页 |
·物理化学法 | 第18-20页 |
·综合法 | 第20-24页 |
·脂肪酸增效剂在浮选中的应用研究 | 第24-27页 |
·脂肪酸增效剂作用机理 | 第25-26页 |
·脂肪酸增效剂在浮选中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8-31页 |
·燃烧-吸附量法评价磷矿浮选捕收剂 | 第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燃烧-吸附量评价法原理设备与矿样 | 第31-37页 |
·燃烧-吸附量评价法 | 第31-33页 |
·测量装置 | 第31-32页 |
·测试原理 | 第32页 |
·操作步骤 | 第32-33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矿样、药剂及设备 | 第34-37页 |
·试验矿样 | 第34-35页 |
·试验药剂 | 第35-36页 |
·其他实验设备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燃烧-吸附量法评价脂肪酸类捕收剂性能的可行性 | 第37-61页 |
·油酸-白云石反浮选体系的评价 | 第37-45页 |
·油酸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37-39页 |
·油酸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39-45页 |
·月桂酸-白云石反浮选体系的评价 | 第45-49页 |
·月桂酸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45-47页 |
·月桂酸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47-49页 |
·十四酸-白云石反浮选体系的评价 | 第49-52页 |
·十四酸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49-51页 |
·十四酸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51-52页 |
·软脂酸-白云石反浮选体系的评价 | 第52-56页 |
·软脂酸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52-54页 |
·软脂酸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54-56页 |
·硬脂酸-白云石反浮选体系的评价 | 第56-59页 |
·硬脂酸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56-57页 |
·硬脂酸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57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4章 燃烧-吸附量法评价磷矿捕收剂的应用 | 第61-81页 |
·“瓮福1号” -白云石反浮体系的评价 | 第61-66页 |
·WF-01 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61-63页 |
·WF-01 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63-66页 |
·WIT-01 -白云石反浮体系的评价 | 第66-70页 |
·WIT-01 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67-68页 |
·WIT-01 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68-70页 |
·TF-5 -白云石反浮体系的评价 | 第70-73页 |
·TF-5 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70-71页 |
·TF-5 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71-73页 |
·613A -白云石反浮体系的评价 | 第73-76页 |
·613A 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73-75页 |
·613A 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 | 第75-76页 |
·浮选法评价磷矿捕收剂的性能 | 第76-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81页 |
第5章 反浮选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研究 | 第81-91页 |
·磷矿反浮选捕收剂 A 的性能评价 | 第81-84页 |
·捕收剂 A 燃烧产生 CO_2量的标定 | 第81-83页 |
·捕收剂 A 的用量试验 | 第83-84页 |
·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增效作用 | 第84-86页 |
·磷酸三丁酯的增效作用 | 第86-88页 |
·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增效作用 | 第88-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6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91-93页 |
·结论 | 第91-92页 |
·建议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物 | 第99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