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19页 |
·选题背景和工程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应力强度因子 | 第14-15页 |
·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圆柱体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2 应力强度因子理论及计算方法 | 第19-29页 |
·裂纹尖端的应力和位移 | 第19-22页 |
·应力强度因子K的计算方法 | 第22-28页 |
·工程估算法 | 第22页 |
·边界配位法 | 第22-23页 |
·边界元法 | 第23页 |
·有限元法 | 第23-25页 |
·奇异单元法 | 第25-26页 |
·J积分(能量释放率)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解析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空心轴表面裂纹扩展仿真技术 | 第29-53页 |
·裂纹扩展仿真的应用 | 第29页 |
·裂纹虚拟扩展理论 | 第29-38页 |
·虚拟扩展模型的提出 | 第29-30页 |
·两裂纹体的关系 | 第30-36页 |
·能量释放率与J积分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·裂纹连续扩展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38-42页 |
·二维模型的裂纹连续扩展研究 | 第39-40页 |
·网格重新划分技术 | 第40-41页 |
·三维模型的裂纹连续扩展研究 | 第41页 |
·裂纹前缘的界定 | 第41-42页 |
·空心轴表面裂纹扩展模型的建立 | 第42-50页 |
·空心车轴表面裂纹构型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·车轴的材料参数 | 第43-44页 |
·空心轴表面裂纹的扩展仿真 | 第44-50页 |
·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3页 |
4 空心轴表面偏转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研究 | 第53-63页 |
·空心轴表面偏转裂纹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
·空心轴表面缺陷偏离横向截面的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| 第54-58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54-55页 |
·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计算 | 第55-58页 |
·空心轴表面缺陷偏离纵向截面的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| 第58-61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58页 |
·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计算 | 第58-61页 |
·小结 | 第61-63页 |
5 旋转弯曲应力下的应力强度因子 | 第63-91页 |
·空心车轴的运行环境和载荷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空心车轴表面弯曲应力的计算 | 第64-65页 |
·空心轴表面裂纹位置的应力变化 | 第65-66页 |
·旋转弯曲载荷下空心轴表面裂纹前缘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| 第66-88页 |
·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求解 | 第66-67页 |
·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 | 第67-88页 |
·小结 | 第88-91页 |
6 扭转载荷下的空心轴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| 第91-101页 |
·扭转载荷下裂纹轴的应力强度因子研究现状 | 第91页 |
·空心轴的扭转载荷分析 | 第91-92页 |
·扭转载荷下的空心轴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 | 第92-98页 |
·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 | 第92-94页 |
·Ⅱ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 | 第94-95页 |
·Ⅲ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 | 第95-97页 |
·相同深度下的裂纹前缘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 | 第97-98页 |
·小结 | 第98-101页 |
7 混合载荷下的应力强度因子 | 第101-113页 |
·θ=0°时的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 | 第102-104页 |
·θ =90°时的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 | 第104-105页 |
·任意角度时的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 | 第105-110页 |
·小结 | 第110-113页 |
8 轮座区过盈配合对车轴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| 第113-119页 |
·车轴轮座部位典型裂纹的有限元模型 | 第113-114页 |
·能量法计算应力强度因子 | 第114-11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15-118页 |
·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9 结论与展望 | 第119-123页 |
·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119-121页 |
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21-122页 |
·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22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3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1-13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