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复合材料井盖的现状与发展 | 第10-14页 |
| 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·废弃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回收、利用对资源、环境和国 | 第11页 |
| ·复合材料井盖的现状和发展 | 第11-14页 |
| ·各种复合材料井盖的力学性能的比较 | 第14-17页 |
| ·钢纤维混凝土井盖 | 第14-15页 |
| ·再生树脂复合材料井盖 | 第15页 |
| ·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井盖 | 第15-16页 |
| ·三种复合材料井盖的综合比较 | 第16-17页 |
| ·聚合物复合材料井盖的力学性能分析与计算 | 第17-18页 |
| ·复合材料井盖的优化设计 | 第18-19页 |
| ·复合材料井盖的发展趋势和愿望 | 第19-20页 |
| ·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20-21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| ·课题的不足之处 | 第2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| 第二章 井盖的等效理论计算 | 第22-34页 |
| ·理论推导 | 第22-27页 |
| ·小变形圆形薄板弯曲问题的理论推导 | 第22-26页 |
| ·变厚度圆形薄板的理论推导 | 第26-27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·材料选取 | 第27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| 第27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·圆形薄板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应力场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·变厚度圆形薄板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应力场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井盖的静力分析 | 第34-49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废弃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井盖的选取 | 第34-35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| 第35页 |
| ·加载 | 第35-36页 |
| ·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7页 |
| ·井盖结构的应力 | 第36-37页 |
| ·井盖盖板的径向应力和中心点应力的确定 | 第37-47页 |
| ·井盖盖板径向应力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| ·井盖盖板下表面径向结点应力值 | 第39-47页 |
| 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实验方案及整体井盖结构的实验要求 | 第47-48页 |
| ·确定危险点的试验方案 | 第47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四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的热分析 | 第49-60页 |
| ·热分析的理论基础 | 第49-50页 |
| ·传热学的经典理论回顾 | 第49-50页 |
| ·热传导 | 第50页 |
| ·稳态传热 | 第50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ANSYS直接法和间接法热应力分析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废弃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井盖的选取 | 第51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| 第51页 |
| ·加载 | 第51-52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52-58页 |
| ·井盖热膨胀应力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·井盖遇冷收缩应力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井盖径向方向应力变化趋势 | 第55页 |
| ·井盖发生热传导时的应力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·井盖热传导时的温度场分布 | 第56-57页 |
| ·热-力耦合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五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的结构优化 | 第60-72页 |
| ·井盖最优化化问题的概述 | 第60-62页 |
| ·约束问题的最优化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基于参数化的有限元分析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简介 | 第61页 |
| ·基于参数化有限元分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| 第61-62页 |
| ·力学模型 | 第62-71页 |
| ·废弃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井盖的选取 | 第62页 |
| ·加载与边界条件 | 第62页 |
| ·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| 第62-71页 |
| ·D600井盖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3页 |
| ·盖板厚度对井盖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| ·加强筋的高度对井盖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| ·同时改变井盖盖板和加强筋的高度对井盖的力学性能影响 | 第68-70页 |
| ·井盖结构优化分析建议 | 第70-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5页 |
| ·总结 | 第72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| 第72-74页 |
| ·本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74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| 附录 A | 第79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