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5-16页 |
前言 | 第16-28页 |
1 我国水稻高产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高产品种选育 | 第16-17页 |
·高产栽培 | 第17页 |
2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提高水利用效率策略 | 第17-19页 |
·水资源利用现状 | 第17页 |
·提高水利用效率策略 | 第17-19页 |
·水分管理 | 第17-18页 |
·水分高效利用品种培育 | 第18-19页 |
3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策略 | 第19-20页 |
·氮肥利用现状 | 第19页 |
·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策略 | 第19-20页 |
·氮肥管理 | 第19-20页 |
·养分高效利用品种培育 | 第20页 |
4 作物水分、养分管理模式对水、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水分管理模式对水、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氮肥管理模式对水、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21页 |
5 水肥耦合对水分、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理 | 第21-23页 |
·水肥耦合效应 | 第21-22页 |
·水肥耦合机理 | 第22-23页 |
·以水促肥 | 第22页 |
·以肥促水 | 第22-23页 |
6 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3-27页 |
·碳、氮代谢 | 第23-24页 |
·群体结构 | 第24-25页 |
·穗部形态建成 | 第25页 |
·籽粒灌浆充实 | 第25-26页 |
·根系性状 | 第26-27页 |
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一章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群体的冠层结构特征影响 | 第28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9-30页 |
·取样与样品处理 | 第30页 |
·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| 第30页 |
·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7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| 第31-36页 |
·株高 | 第31-33页 |
·叶面积指数 | 第33-35页 |
·SPAD值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齐穗期水稻株型的影响 | 第36-42页 |
·上三叶叶型 | 第36-42页 |
·节间长 | 第42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| 第42-47页 |
·50cm高度冠层 | 第42-44页 |
·25cm高度冠层 | 第44页 |
·不同高度冠层切层干物质量及其分配 | 第44-47页 |
3 讨论 | 第47-50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对株型及冠层光能截获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冠层结构特性水氮管理响应的基因型差异 | 第49-50页 |
第二章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| 第50-7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材料 | 第50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50-51页 |
·取样和样品处理 | 第51页 |
·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| 第51页 |
·数据整理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72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·干物质动态变化 | 第53-55页 |
·氮素积累动态变化 | 第55-56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植株氮素浓度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的影响 | 第61-66页 |
·水稻茎鞘干物质分配系数 | 第61-65页 |
·叶片氮素浓度 | 第65-66页 |
·成熟期各器官中干物质和氮素分配 | 第66-72页 |
·氮素分配 | 第66-70页 |
·干物质分配 | 第70-72页 |
3 讨论 | 第72-75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对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对叶氮浓度和茎鞘干物质分配动态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对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分配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第三章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穗部发育的影响 | 第75-8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材料 | 第7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76页 |
·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| 第76页 |
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76-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4页 |
·每穗颖花数与枝梗及其着生颖花现存数的关系 | 第77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穗部形态建成的影响 | 第77-82页 |
·颖花灌浆充实 | 第82-84页 |
·不同枝梗颖花充实 | 第82-83页 |
·强、弱势籽粒灌浆 | 第83-84页 |
3 讨论 | 第84-86页 |
·水氮管理与水稻穗部形态建成的关系 | 第84-85页 |
·水氮管理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| 第85页 |
·品种响应差异 | 第85-86页 |
第四章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根系性状的影响 | 第86-9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6-88页 |
·材料 | 第8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86页 |
·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| 第86-87页 |
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87-8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8-96页 |
·水稻根系形态 | 第88-95页 |
·根量、地上部干重及根冠比 | 第88-90页 |
·伤流量 | 第90-92页 |
·根系分布 | 第92-93页 |
·颖花根流量 | 第93-95页 |
·单位根重产量效益 | 第95-96页 |
·齐穗期 | 第95-96页 |
·成熟期 | 第96页 |
3 讨论 | 第96-98页 |
·水氮管理对根量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·单位根重产量效益的基因型差异 | 第97-98页 |
第五章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水氮效率的影响 | 第98-12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8-10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98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98页 |
·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| 第98-100页 |
·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10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00-119页 |
·试验区气象条件和田间水分状况 | 第100-104页 |
·产量及其水氮效率 | 第104-119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产量的表现 | 第105-107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107-113页 |
·产量构成因子 | 第113-119页 |
3 讨论 | 第119-122页 |
·田间水分状况对水稻产量和资源效率的影响 | 第119页 |
·水分管理与产量和水氮效率的关系 | 第119-120页 |
·氮肥管理与产量和水氮效率的关系 | 第120页 |
·品种类型与产量和水氮效率的关系 | 第120-122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22-127页 |
1 研究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稻田水分条件的变化 | 第122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群体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 | 第122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| 第122-123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穗部发育的影响 | 第123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根部性状的影响 | 第123-124页 |
·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水氮效率的影响 | 第124页 |
2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24-125页 |
·研究思路有创新 | 第124-125页 |
·阐明集约化稻作区水稻高产与水氮高效协同的途径 | 第125页 |
·明确产量与水氮协同高效的关键过程及水氮调控技术 | 第125页 |
·提出产量与水氮高效协同的品种选育指标 | 第125页 |
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25-126页 |
·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| 第125页 |
·水氮互作效应不明显 | 第125-126页 |
·生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 | 第126页 |
4 研究展望 | 第126-127页 |
·不同生态区大田试验 | 第126页 |
·大田水氮互作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响应差异研究 | 第126页 |
·产量与水氮协同高效的水稻根部性状研究 | 第126页 |
·品种比较研究 | 第126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-145页 |
附录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