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论 | 第10-13页 |
·理论背景与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企业国有资产法主体的概述 | 第13-18页 |
·法律关系主体理论简述 | 第13-14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法主体的界定 | 第14-18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法主体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法主体的概念 | 第16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法主体的范围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企业国有资产法产权主体之实证分析与重新定位 | 第18-30页 |
·产权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| 第18-19页 |
·现行法律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阐述及偏差 | 第19-26页 |
·关于国家资产所有者的论述及偏差 | 第20-22页 |
·关于国家所有权行使者的探讨及不足 | 第22-24页 |
·国有资产生产经营主体的一般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重新定位 | 第26-30页 |
·西方国有资产产权模式的借鉴 | 第26-27页 |
·我国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重新定位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企业国有资产法监督主体的分析及完善 | 第30-41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主体的历史演变 | 第30-31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监督主体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·监督主体权责不明确 | 第32页 |
·政府监管缺位 | 第32页 |
·社会公众监督疲软乏力 | 第32-33页 |
·我国审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| 第33-34页 |
·司法监督弱化 | 第34-35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主体的完善 | 第35-41页 |
·域外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考察与借鉴 | 第35-36页 |
·美日法意等国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考察 | 第35-36页 |
·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| 第36页 |
·我国国有资产监督主体制度的完善 | 第36-41页 |
·强化人大的监督 | 第37-38页 |
·完善政府监管 | 第38-39页 |
·建立独立、权威的审计监督 | 第39页 |
·强化社会公众监督 | 第39-40页 |
·强化司法主体的监督力度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国有资产权益纠纷起诉主体的扩展 | 第41-48页 |
·国有资产权益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| 第41-42页 |
·三大传统诉讼关于起诉主体资格的规定及不足 | 第42-43页 |
·企业国有资产案件起诉主体的扩展 | 第43-48页 |
·检察机关有权提起国有资产非刑事公益诉讼 | 第44-46页 |
·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非刑事公诉的理论基础 | 第44-45页 |
·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公益诉讼的现实依据 | 第45-46页 |
·个人、社会团体在国有资产公益诉讼中的地位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