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转制科研单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| 第9-10页 |
1.2 科研单位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2页 |
1.3 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思考 | 第12-14页 |
2 常用的分配办法 | 第14-27页 |
2.1 正确处理国家、企业、劳动者的三者利益关系 | 第14-15页 |
2.1.1 工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14页 |
2.1.2 正确处理国家、企业、劳动者三者的利益关系 | 第14-15页 |
2.2 影响工资的因素 | 第15-18页 |
2.2.1 影响工资的内在因素 | 第16-17页 |
2.2.2 影响工资的外在因素 | 第17-18页 |
2.3 工资的基本原则、结构及工资总额 | 第18-19页 |
2.3.1 工资的基本原则 | 第18页 |
2.3.2 工资的基本结构 | 第18-19页 |
2.3.3 工资总额计划的编制 | 第19页 |
2.4 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度 | 第19-27页 |
2.4.1 技术等级工资制 | 第19-20页 |
2.4.2 职务等级工资制 | 第20页 |
2.4.3 岗位技能工资制 | 第20-21页 |
2.4.4 计时工资制 | 第21-22页 |
2.4.5 计件工资制 | 第22-23页 |
2.4.6 奖金 | 第23-24页 |
2.4.7 津贴 | 第24-25页 |
2.4.8 年薪制 | 第25-26页 |
2.4.9 结构工资制 | 第26-27页 |
3 激励机制与模型的建立 | 第27-46页 |
3.1 激励的含义和作用 | 第27-30页 |
3.1.1 激励的基本要素 | 第27页 |
3.1.2 激励的作用 | 第27-30页 |
3.2 激励的基本类型与程序 | 第30-32页 |
3.2.1 激励的基本类型 | 第30-31页 |
3.2.2 激励的程序 | 第31-32页 |
3.3 激励的基本理论 | 第32-36页 |
3.3.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| 第32-33页 |
3.3.2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| 第33页 |
3.3.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| 第33-34页 |
3.3.4 费罗姆的期望理论 | 第34-35页 |
3.3.5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| 第35-36页 |
3.4 目标激励 | 第36-39页 |
3.4.1 用目标激励员工 | 第36-38页 |
3.4.2 目标激励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| 第38-39页 |
3.5 激励机制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6页 |
3.5.1 激励的基本原则 | 第39-41页 |
3.5.2 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| 第41-42页 |
3.5.3 激励机制的模型 | 第42-46页 |
4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激励办法 | 第46-58页 |
4.1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激励办法 | 第46-52页 |
4.1.1 分配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| 第46-47页 |
4.1.2 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——实行岗位补贴 | 第47-49页 |
4.1.3 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——实行岗位年薪制 | 第49-50页 |
4.1.4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——实行岗位报酬制 | 第50-51页 |
4.1.5 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——实行按劳取酬制 | 第51-52页 |
4.2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| 第52-58页 |
4.2.1 员工的激励办法——员工持股激励 | 第52-54页 |
4.2.2 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办法——股票期权激励 | 第54-58页 |
5 结束语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