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·电力线通信的基本原理 | 第11-13页 |
·什么是PLC | 第11-12页 |
·PLC关键技术 | 第12-13页 |
·PLC与其它接入技术的比较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外电力线通信应用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国外PLC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我国PLC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PLC技术标准化进程 | 第18页 |
·HomePlugAV规范简述 | 第18-19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9-20页 |
2 电力线信道建模及实例分析 | 第20-29页 |
·两种常用的电力线信道建模方法 | 第20-23页 |
·MTL(多导体传输线)电路模型建模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多径模型建模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两种常用的计算机仿真信道模型 | 第23-29页 |
·Holger Philipps模型 | 第24-26页 |
·M.Zimmermann信道模型 | 第26-29页 |
3 电力线信道中的噪声与干扰 | 第29-42页 |
·中压电力线中的噪声 | 第29-32页 |
·背景噪声 | 第29-31页 |
·窄带噪声 | 第31-32页 |
·低压电力线中的噪声 | 第32-37页 |
·彩色背景噪声 | 第32-33页 |
·同步周期冲激噪声 | 第33-35页 |
·异步周期冲激噪声 | 第35页 |
·突发冲激噪声 | 第35-37页 |
·两个低压电力线噪声模型 | 第37-42页 |
·统计噪声模型 | 第37-38页 |
·基于时间的模型 | 第38-40页 |
·两种噪声模型的仿真比较 | 第40-42页 |
4 OFDM技术在电力线通信中抗噪声性能分析 | 第42-66页 |
·OFDM技术的发展历程 | 第42-43页 |
·OFDM的基本概念 | 第43-49页 |
·FDM与OFDM的区别 | 第44-45页 |
·OFDM信号的数学表达 | 第45-47页 |
·循环前缀(Cyclic Prefix) | 第47-48页 |
·OFDM参数选择 | 第48-49页 |
·OFDM技术的优缺点 | 第49-50页 |
·OFDM技术的优点 | 第49-50页 |
·OFDM技术的缺点 | 第50页 |
·OFDM的关键技术 | 第50-52页 |
·同步技术 | 第50-51页 |
·PARP的解决 | 第51-52页 |
·训练序列/导频及信道估计技术 | 第52页 |
·OFDM调制在电力线信道环境下的性能优势分析 | 第52-66页 |
·传统单载波调制应用于电力线通信的缺陷 | 第53页 |
·扩频技术应用于电力线通信的缺陷 | 第53-54页 |
·OFDM技术抑制电力线噪声的理论及仿真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编码交织结合OFDM技术抑制电力线噪声及窄带干扰 | 第57-66页 |
5 OFDM自适应分配算法及其在宽带电力线系统中的应用 | 第66-90页 |
· | 第66-71页 |
·OFDM自适应技术基本理论 | 第66-67页 |
·用于提升数据速率的自适应OFDM算法 | 第67-70页 |
·用于提升系统性能的自适应OFDM算法 | 第70-71页 |
·HomePlugAV物理层模型 | 第71-72页 |
·二种比特分配算法的实现流程 | 第72-75页 |
·逐渐减少误码率限制的分配算法(DBC) | 第72-74页 |
·对所有子载波采用固定误码率门限的算法(BTC算法) | 第74-75页 |
·子载波信噪比估计算法 | 第75-76页 |
·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76-90页 |
·基本仿真参数设置 | 第76-77页 |
·信噪比估计结果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理想信道估计时的吞吐量性能分析 | 第79-82页 |
·理想信道估计时的理论与仿真误码率分析 | 第82-84页 |
·LS信道估计时的理论与仿真误码率分析 | 第84-89页 |
·LS信道估计时的吞吐量性能分析 | 第89-90页 |
6 结论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3-9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