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洁发展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清洁发展机制的产生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 | 第9-15页 |
一、《框架公约》的缔结 | 第9页 |
二、《框架公约》的历史贡献 | 第9-14页 |
三、《框架公约》的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《京都议定书》 | 第15-17页 |
一、《议定书》的缔结和生效 | 第15页 |
二、《议定书》的内容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与清洁发展机制相关的核心概念 | 第17-31页 |
第一节 三大灵活机制比较分析 | 第17-22页 |
一、排放贸易 | 第17-19页 |
二、联合履行 | 第19页 |
三、排放贸易和联合履行机制的不足 | 第19-20页 |
四、清洁发展机制 | 第20-21页 |
五、清洁发展机制的优点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与清洁发展机制相关的核心概念 | 第22-28页 |
一、基准线 | 第23-25页 |
二、额外性 | 第25-26页 |
三、泄漏 | 第26-28页 |
四、方法学 | 第28页 |
第三节 清洁发展机制的意义 | 第28-31页 |
一、清洁发展机制对企业的意义 | 第29页 |
二、清洁发展机制对国家的意义 | 第29-30页 |
三、清洁发展机制的全球意义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周期与中国的项目开发 | 第31-42页 |
第一节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方 | 第31-35页 |
一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条件 | 第31页 |
二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各方及主要职责 | 第31-35页 |
第二节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流程 | 第35-39页 |
第一步:向发改委提出申请 | 第35-36页 |
第二步:指定经营实体进行审定 | 第36页 |
第三步:执行理事会决策 | 第36-39页 |
一、项目活动计入期 | 第38页 |
二、减排量的分配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概况 | 第39-42页 |
一、减排量的世界市场 | 第39页 |
二、中国的市场份额 | 第39-40页 |
三、清洁发展机制给中国带来大量资金和技术 | 第40-41页 |
四、谨防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污染转移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清洁发展机制的前景和中国的应对之策 | 第42-55页 |
第一节 清洁发展机制的前景 | 第42-50页 |
一、“后京都时代”的含义 | 第42-43页 |
二、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阵营和态度 | 第43-48页 |
三、美国在“后京都时代”的作用分析 | 第48-50页 |
四、清洁发展机制的前景 | 第50页 |
第二节 中国的应对之策 | 第50-55页 |
一、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 | 第50-51页 |
二、中国的应对之策 | 第51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