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49页 |
1 金刚石材料简介及其性质 | 第10-18页 |
·金刚石材料简介 | 第10-11页 |
·金刚石材料的优越性质 | 第11-18页 |
2 人工制备金刚石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高温高压法 | 第18-19页 |
·低压法 | 第19页 |
·水热、溶剂热法 | 第19-20页 |
·炸药爆炸法合成纳米金刚石粉 | 第20-21页 |
3 金刚石的表面修饰 | 第21-22页 |
·光化学修饰 | 第21页 |
·电化学修饰 | 第21页 |
·掺杂法 | 第21-22页 |
·电子束照射法 | 第22页 |
·化学方法 | 第22页 |
·紫外光氧化 | 第22页 |
4 金刚石的应用 | 第22-38页 |
·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| 第22-31页 |
·生物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 | 第31-33页 |
·微电子器件 | 第33-34页 |
·场发射应用 | 第34-35页 |
·用作耐磨和减摩材料 | 第35-36页 |
·表声波器件 | 第36-37页 |
·抗激光损伤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9页 |
第二章 金刚石薄膜可控制备、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| 第49-60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49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49-51页 |
·实验材料及器材 | 第49-50页 |
·不同粒径大小金刚石薄膜制备 | 第50-51页 |
·电化学性质测定 | 第5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7页 |
·生长压力对金刚石颗粒大小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·电化学性质 | 第54-57页 |
·电化学势窗测定 | 第54页 |
·K_4Fe(CN)_6 和亚甲基蓝在不同的金刚石薄膜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| 第54-57页 |
4 结论 | 第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第三章 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直接电化学检测葡萄糖 | 第60-73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60-61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61页 |
·仪器和材料 | 第61页 |
·电极处理 | 第61页 |
·电化学测试 | 第6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9页 |
·微米和纳米掺硼金刚石薄膜制备及表征 | 第61页 |
·葡萄糖在 BDD 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 | 第61-65页 |
·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在有干扰物质抗坏血酸和尿酸存在下选择性检测葡萄糖 | 第66-67页 |
·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| 第67-69页 |
4 结论 | 第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第四章 金刚石薄膜表面化学镀铜、镍和金以及表面图形化 | 第73-85页 |
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73-74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74-77页 |
·试剂、材料及仪器 | 第74-75页 |
·Pd/Sn纳米粒子制备 | 第75页 |
·氨基功能化金刚石表面制备 | 第75-76页 |
·金刚石薄膜表面化学镀铜、镍和金 | 第76-77页 |
·金刚石薄膜表面铜、镍和金图形化 | 第77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77-82页 |
·金刚石表面化学镀铜 | 第77-80页 |
·金刚石薄膜表面铜、镍和金微图形化 | 第80-82页 |
4 结论 | 第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第五章 金刚石薄膜表面银纳米叶构建及其在拉曼增强中的应用 | 第85-99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85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85-88页 |
·试剂和材料 | 第85-86页 |
·银纳米叶修饰金刚石薄膜表面制备 | 第86-87页 |
·其他具有拉曼增强性质的银膜制备 | 第87-88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6页 |
·纳米银溶胶表征 | 第88-89页 |
·纳米银溶胶的pH 值对银纳米粒子在氨基化金刚石电极表面组装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·γ-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的金刚石表面表征 | 第90-91页 |
·银纳米叶的特性 | 第91-95页 |
·银纳米叶薄膜的表面拉曼增强性质 | 第95-96页 |
4 结论 | 第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99页 |
第六章 纳米金刚石薄膜表面氧化锌纳米棒束制备及酶传感器研制 | 第99-106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99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99-100页 |
·材料仪器 | 第99页 |
·酶电极制备 | 第99-10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04页 |
·氧化锌纳米棒束的形成机理 | 第100-102页 |
·氧化锌纳米棒束酪氨酸酶传感器构建 | 第102页 |
·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 | 第102-103页 |
·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| 第103-104页 |
4 结论 | 第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6页 |
第七章 金刚石薄膜表面氧化锌纳米棒阵列构建及相关应用研究 | 第106-123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106-107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107-110页 |
·材料和仪器 | 第107页 |
·金刚石薄膜表面各种氧化锌薄膜制备方法 | 第107-109页 |
·氧化锌纳米棒表面功能化修饰 | 第109页 |
·探针DNA 的固定、杂化和变性 | 第109-110页 |
·其他氨基功能化表面的制备 | 第11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0-119页 |
·金刚石薄膜表面氧化锌纳米材料制备及表征 | 第110-114页 |
·生物功能化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表征 | 第114-116页 |
·基于氨基功能化ZnO/Si02核/壳纳米棒DNA荧光传感器性质 | 第116-119页 |
4 结论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3页 |
结语 | 第123-124页 |
发表文章以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| 第124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