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约束屈曲支撑研究现状 | 第14-23页 |
·约束屈曲支撑起源 | 第14页 |
·约束屈曲支撑的发展 | 第14-21页 |
·约束屈曲支撑的工程应用 | 第21-23页 |
·网壳结构减震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带接触环的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理论分析 | 第26-39页 |
·引言 | 第26页 |
·工作原理及组成 | 第26-30页 |
·工作环境 | 第30页 |
·整体稳定性能 | 第30-33页 |
·等效刚度 | 第33页 |
·带接触环的约束屈曲支撑内核的稳定性计算 | 第33-37页 |
·缝隙确定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约束屈曲支撑构件的有限元分析 | 第39-80页 |
·单元类型介绍 | 第39-40页 |
·非线性理论 | 第40-42页 |
·求解方法 | 第42-44页 |
·约束屈曲支撑有限元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钢材本构模型的选取 | 第44-45页 |
·支撑构件模型选取 | 第45页 |
·加载方式 | 第45页 |
·普通单钢管支撑 | 第45-49页 |
·模型参数 | 第45-46页 |
·单向加载 | 第46-48页 |
·循环加载 | 第48-49页 |
·无接触环的双钢管支撑 | 第49-58页 |
·模型参数 | 第49-50页 |
·单向加载 | 第50-55页 |
·循环加载 | 第55-58页 |
·双钢管支撑的缺陷 | 第58页 |
·带接触环的双钢管支撑 | 第58-79页 |
·模型参数 | 第58-62页 |
·承载能力分析 | 第62-69页 |
·结构恢复力特征 | 第69-78页 |
·破坏类型 | 第78-79页 |
·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4章 带接触环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试验研究 | 第80-100页 |
·引言 | 第80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80-85页 |
·试验方法(拟静力试验)介绍 | 第80页 |
·试件的模型设计 | 第80-82页 |
·加载方式 | 第82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82-83页 |
·材料属性 | 第83页 |
·数据采集和处理 | 第83-85页 |
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85-94页 |
·单向加载试验 | 第85-88页 |
·循环加载试验 | 第88-94页 |
·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的对比分析 | 第94-96页 |
·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| 第94-95页 |
·单向加载时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| 第95页 |
·应力与变形的对比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滞回性能的对比分析 | 第96页 |
·建议的恢复力模型 | 第96-98页 |
·骨架曲线的确定 | 第96-98页 |
·卸载刚度的确定 | 第98页 |
·滞回环规则 | 第98页 |
·小结 | 第98-100页 |
第5章 装有约束屈曲支撑的球面网壳结构减震分析 | 第100-120页 |
·引言 | 第100页 |
·装有约束屈曲支撑杆件的网壳结构减震思想 | 第100-105页 |
·网壳结构的原始动力矩阵 | 第101-104页 |
·网壳结构减震思想 | 第104-105页 |
·求解方法 | 第105页 |
·装有约束屈曲支撑的单层球面网壳减震分析 | 第105-119页 |
·有限元模型参数 | 第105-106页 |
·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| 第106-109页 |
·X向水平地震响应分析 | 第109-113页 |
·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| 第113-115页 |
·三向地震作用结构减震分析 | 第115-118页 |
·三向地震作用下支撑杆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·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6章 下部支承结构和网壳结构同时装有约束屈曲支撑时结构的减震分析 | 第120-140页 |
·引言 | 第120页 |
·非比例阻尼体系分析现有方法简述 | 第120-123页 |
·比例阻尼体系与非比例阻尼体系 | 第120-121页 |
·非比例阻尼分析方法 | 第121-123页 |
·考虑下部结构时装有BRBs的单层组合网壳结构减震分析 | 第123-133页 |
·单层组合网壳的模型建立 | 第123-126页 |
·静力分析 | 第126-128页 |
·结构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结果分析 | 第128-133页 |
·下部支承和组合网壳同时装有BRBs的结构减震分析 | 第133-138页 |
·约束屈曲支撑的布置形式 | 第134页 |
·结构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结果分析 | 第134-138页 |
·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3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3-155页 |
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