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油机理 | 第11-15页 |
·聚合物驱油机理 | 第11页 |
·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性质 | 第11-15页 |
·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 | 第11-12页 |
·影响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因素 | 第12-13页 |
·聚合物的降解和防护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试验区油藏地质简况 | 第15-21页 |
·喇嘛甸油田地质概况 | 第15页 |
·试验区萨Ⅲ4-10 油层地质特征 | 第15-18页 |
·试验区萨Ⅲ4-10 油层发育状况 | 第15-16页 |
·萨Ⅲ4-10 油层连通状况 | 第16-17页 |
·萨Ⅲ4-10 油层沉积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试验区萨Ⅲ4-10 油层水驱动用状况 | 第18-19页 |
·试验区开发简史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聚合物驱油试验方案设计 | 第21-32页 |
·上返层系组合设计 | 第21-22页 |
·层系组合的总体原则 | 第21页 |
·层系组合的对比方案 | 第21-22页 |
·层系组合的推荐方案 | 第22页 |
·布井方案设计 | 第22页 |
·试验区聚驱方案设计 | 第22-29页 |
·聚合物分子量的确定 | 第22-24页 |
·聚合物溶液浓度的确定 | 第24-25页 |
·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的确定 | 第25-28页 |
·聚合物用量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·聚合物驱开采指标预测 | 第29-30页 |
·聚合物驱油方案 | 第29页 |
·水驱历史拟合 | 第29-30页 |
·聚合物驱效果预测 | 第30页 |
·现场实施情况 | 第30-32页 |
·注聚井网调整 | 第30页 |
·注聚站改造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示踪剂测试研究 | 第32-43页 |
·示踪剂解释基本理论与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示踪剂的流动机理 | 第32页 |
·示踪剂在非均质油藏中的流动 | 第32-33页 |
·示踪剂综合解释软件基本原理 | 第33-34页 |
·示踪剂测试结果的综合解释 | 第34-40页 |
·示踪剂运移方向与速度 | 第34-35页 |
·主渗通道波及参数 | 第35-37页 |
·井间主渗通道参数及性质 | 第37页 |
·井间流线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模拟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喇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现场试验 | 第43-54页 |
·试验试验概况 | 第43页 |
·试验效果评价 | 第43-45页 |
·注采剖面得到有效调整 | 第43页 |
·含水下降幅度大 | 第43-44页 |
·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| 第44页 |
·试验区经济效益显著 | 第44-45页 |
·二类油层注聚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| 第45-54页 |
·二类油层性质差异大,注聚参数实现个性设计 | 第45-48页 |
·优化措施调整可有效改善二类油层注聚效果 | 第48-49页 |
·有效渗透率大于0.1μm~2 有效厚度大于1m 的油层聚驱动用程度高 | 第49-50页 |
·层系组合时小层渗透率级差应控制在2.5 倍以内 | 第50-51页 |
·二类油层聚驱单井见效差异大 | 第51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8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