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草本论文--多年生论文

菘蓝不同栽培居群的综合评价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缩略词第11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18页
 1 菘蓝本草考证第12-13页
   ·现代应用情况第12页
   ·本草考证第12-13页
 2 菘蓝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3-17页
   ·菘蓝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3-15页
     ·大青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3页
     ·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3-14页
     ·靛蓝与靛玉红的生物合成第14-15页
   ·菘蓝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大青叶药理作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板蓝根药理作用第16-17页
 3 菘蓝种质资源的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·菘蓝种质资源概况及分布第17页
   ·菘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第17-18页
第二章 菘蓝种质资源孢粉学和生殖特性研究第18-34页
 第一节 不同栽培居群菘蓝进行孢粉学观察第19-24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种质资源花粉扫描电镜观察供试材料第19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种质资源花粉扫描电镜观察、数据处理方法第19-20页
  2 结果与分析第20-22页
   ·花粉的外部形态第20-21页
   ·花粉粒的大小第21-22页
   ·花粉粒的表面纹饰第22页
  3 讨论第22-24页
 第二节 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的花粉生活力测定第24-29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·花粉的采集和贮存第24页
   ·新鲜花粉生活力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·花粉萌发的适宜温度测定第24页
   ·不同的贮藏温度、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2 结果与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·适合菘蓝花粉萌发的固体培养基筛选第25页
   ·菘蓝花粉萌发适宜温度第25-28页
  3 讨论第28-29页
 第三节 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生殖阶段性状观察第29-34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29页
  2 结果与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生殖生长期物候期观察第29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的部分植物学性状观察第29-31页
  3 讨论第31-34页
   ·不同菘蓝种质资源生殖生长期物候期差异问题第31-32页
   ·四倍体菘蓝果实双籽现象和结实率低问题第32-34页
第三章 菘蓝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第34-40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35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·各居群农艺性状的差异性第35-36页
   ·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·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叶干重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7页
     ·主根干重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叶面积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8页
     ·主根粗对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8页
     ·叶数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8页
     ·主根长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8页
     ·根分叉数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38页
 3 讨论第38-40页
第四章 菘蓝秋季光合特性研究第40-52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·材料第41页
   ·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菘蓝光合特性测定方法第42页
   ·统计方法第42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2-49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间光合生理指标差异第42-43页
   ·7个主要栽培居群的光合日变化规律第43-45页
     ·环境因子日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净光合速率(Pn)、胞间CO_2浓度(Ci)、气孔导度(Gs)、蒸腾速率(Tr)的日变化第44-45页
   ·6个典型居群的光响应曲线第45-46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光合色素差异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光合生理参数相关性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Gs、Ci、Pn、WUE的聚类分析结果第48-49页
 3 讨论第49-52页
第五章 菘蓝不同栽培居群的耐渍性评价第52-62页
 1 材料和方法第53页
   ·供试材料第53页
   ·测定指标及方法第53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·各单项指标的耐渍系数α值第54-55页
   ·主成分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·综合评价第57-59页
     ·隶属函数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权重的确定第58页
     ·综合评价第58页
     ·耐渍性鉴定中指标的选择及品种耐渍性预测第58-59页
 3 讨论第59-62页
第六章 菘蓝不同栽培居群的质量评价第62-68页
 1 材料和方法第62-65页
   ·实验仪器与材料第62-63页
     ·仪器、试剂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63页
   ·测定方法第63-65页
     ·样品处理第63-64页
     ·测定方法第64页
     ·标准曲线制备第64-65页
     ·精密度测定第65页
     ·加样回收试验第65页
     ·大青叶靛蓝、靛玉红稳定性、板蓝根多糖换算因子试验第65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大青叶中靛蓝、靛玉红含量比较第65-66页
   ·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的板蓝根可溶性糖含量比较第66页
 3 讨论第66-68页
全文结论第68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6页
附录第76-80页
发表论文第80-82页
致谢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静电纺分层构建PLA/丝素—明胶复合纤维膜的研究
下一篇:音译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