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工伤保险与损害赔偿 | 第9-24页 |
第一节 工伤的双重属性 | 第9-11页 |
第二节 工伤责任的历史流变 | 第11-18页 |
(一) 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——归责方式的客观化 | 第11-14页 |
(二) 从侵权损害赔偿到社会保险——损失承担的社会化 | 第14-18页 |
第三节 对工伤保险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适用的比较分析 | 第18-24页 |
(一) 选择模式 | 第19-20页 |
(二) 免除模式 | 第20-21页 |
(三) 相加模式(亦称兼得模式) | 第21-23页 |
(四) 补充模式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工伤保险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之竞合 | 第24-27页 |
第一节 竞合的概念与特征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竞合情形下的法律责任分析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工伤保险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之重合 | 第27-33页 |
第一节 重合的概念和特征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重合情形下的法律责任分析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代位求偿问题 | 第30-33页 |
第四章 我国关于竞合与重合情形的立法及展望 | 第33-41页 |
第一节 我国相关立法的历史沿革 | 第33-36页 |
第二节 关于人损赔偿司法解释有关规定的理解与争议 | 第36-38页 |
第三节 对我国今后立法的展望 | 第38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3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45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