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前言 | 第9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9-33页 |
| ·铁人三项运动项目简介以及我国该项目的发展状况 | 第9-11页 |
| ·铁人三项的项目特点 | 第11-13页 |
| ·运动能力评定的理论基础 | 第13-23页 |
| ·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| 第13-14页 |
| ·最大摄氧量平台期(VO_2maxPD) | 第14-15页 |
| ·影响VO_2max平台的生理因素与方法学因素 | 第15-16页 |
| ·VO_2maxPD测定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VO_2max PD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乳酸阈生理基础 | 第18-19页 |
| ·乳酸阈及乳酸清除率 | 第19-20页 |
| ·个体乳酸阈的评定 | 第20-23页 |
| ·生理生化指标在铁人三项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应用 | 第23-30页 |
| ·有氧能力的评定 | 第24-27页 |
| ·乳酸阈强度的评定 | 第27-29页 |
| ·无氧能力的评定 | 第29-30页 |
| ·选材在铁人三项中的发展前景 | 第30-33页 |
|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33-36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3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3-36页 |
| ·测试计划 | 第33-34页 |
| ·测试指标、方法及主要仪器 | 第34-35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35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35-36页 |
| 4 分析与讨论 | 第36-57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36-45页 |
| ·冬训前重点队员与全运会队员形态学、体成分及肺活量的比较 | 第36-38页 |
| ·冬训前后重点队员最大摄氧量的变化 | 第38-40页 |
| ·冬训前后重点队员体成分的变化 | 第40-41页 |
| ·重点队员冬训前400m跑、10×400m递增负荷跑及15×100m包干游相关能力的测试 | 第41-45页 |
| ·重点队员身体素质、形态学等指标与成绩的相关性 | 第45页 |
| ·分析与讨论 | 第45-57页 |
| ·铁人三项队员身体形态及基本素质特征 | 第45-50页 |
| ·铁人三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最大摄氧量平台的相关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铁人三项与各子项目运动员之间形态及机能特征的比较 | 第53-55页 |
| ·体能特征模型及身体形态特征对铁三科学选材意义 | 第55-57页 |
| 5 结论与建议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|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