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(ABSTRACT) | 第6-8页 |
| 英文缩略词表(ABBREVIATION) | 第8-10页 |
| 上篇 | 第10-41页 |
| 综述 | 第10-41页 |
| 视网膜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| 第10-32页 |
| 1 光损伤的致伤光源 | 第10-13页 |
| ·间接检眼镜 | 第11页 |
| ·裂隙灯 | 第11-12页 |
| ·手术显微镜 | 第12页 |
| ·眼内导光纤维 | 第12页 |
| ·眼底照相和荧光血管造影 | 第12页 |
| ·眼科治疗性激光 | 第12-13页 |
| 2 视网膜光损伤的影响因素 | 第13-14页 |
| 3 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 | 第14-21页 |
| ·视紫红质介导的损伤 | 第14页 |
| ·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| 第14-15页 |
| ·眼部色素 | 第15-16页 |
| ·钙超载机制 | 第16页 |
| ·Müller 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·视网膜光损伤的基因调控 | 第17-20页 |
| ·p53 | 第17页 |
| ·bcl-2 家族 | 第17-18页 |
| ·c-fos 家族 | 第18-19页 |
| ·Jun 家族 | 第19-20页 |
| ·AP-1 | 第20页 |
| ·其他与视网膜光损伤相关的主要因素 | 第20-21页 |
| ·半胱天冬酶-1 | 第20页 |
| ·视传导蛋白 | 第20-21页 |
| 4 视网膜光损伤的药物防治 | 第21-29页 |
| ·神经营养因子 | 第21-23页 |
| ·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| 第21-22页 |
| ·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| 第22-23页 |
| ·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 | 第23-24页 |
| ·硫氧还蛋白 | 第23页 |
| ·N-乙酰半胱氨酸 | 第23页 |
| ·二甲硫脲 | 第23-24页 |
| ·PBN | 第24页 |
| ·其它抗氧化剂 | 第24页 |
| ·糖皮质激素 | 第24-25页 |
| ·促红细胞生成素 | 第25-26页 |
| ·低氧预适应 | 第26-27页 |
| ·中医药治疗 | 第27-29页 |
| ·单方或单味药的提取物 | 第27-28页 |
| ·复方制剂 | 第28-29页 |
| 5 视网膜光损伤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| 第29-32页 |
| ·光损伤和AMD 的流行病学 | 第29-30页 |
| ·AMD 光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| 第30-31页 |
| ·脂褐素与AMD 光损伤 | 第30页 |
| ·类胡萝卜素与AMD 光损伤 | 第30页 |
| ·蓝光诱导的RPE 细胞凋亡 | 第30-31页 |
| ·复制衰老在AMD 光损伤中起作用 | 第31页 |
| ·AMD 光损伤的预防 | 第31-32页 |
| ·减少紫外线及蓝光的直接照射 | 第31-32页 |
| ·补充类胡萝卜素 | 第32页 |
| ·应用滤蓝光的人工晶状体 | 第3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2-41页 |
| 下篇 | 第41-52页 |
| 临床研究 | 第41-52页 |
| 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对修复视网膜激光治疗性光损伤的临床初探 | 第41-51页 |
| 1. 前言 | 第41-42页 |
| 2. 资料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·一般资料 | 第42页 |
| ·诊断与病例选择标准 | 第42-43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42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42-43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43页 |
| ·终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| 第43页 |
| ·分组方法 | 第43页 |
| ·光凝方法 | 第43页 |
| ·治疗方案 | 第43-44页 |
| ·观察方法与指标 | 第44-45页 |
| ·安全性观察 | 第44页 |
| ·疗效指标 | 第44-45页 |
| 3.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·一般资料与统计学方法 | 第45页 |
| ·视功能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表格1 | 第45页 |
| ·表格2 | 第45-46页 |
| ·电生理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表格3 | 第46页 |
| ·表格4 | 第46-48页 |
| 4. 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·倍频激光对视野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视网膜电图的改变 | 第48-49页 |
| ·补肾明目丸的作用 | 第49页 |
| ·复方樟柳碱的作用 | 第49-50页 |
| 5. 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