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爆炸排淤填石法筑堤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2 爆炸排淤填石法筑堤技术 | 第15-25页 |
| ·概述 | 第15-17页 |
| ·爆炸法处理软基筑堤技术简介 | 第15页 |
| ·爆炸法处理软基筑堤技术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·爆炸法处理软基筑堤的主要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 | 第17-20页 |
| ·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的基本原理 | 第17页 |
| ·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作业的主要施工工序 | 第18-20页 |
| ·爆炸排淤填石法的作用机理 | 第20-25页 |
| ·爆炸排淤填石法的机理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爆炸处理软基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| ·爆炸作用后淤泥的特性 | 第22-23页 |
| ·爆炸法排淤筑堤技术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| 3 现有的沉降计算方法 | 第25-39页 |
| ·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和规范法 | 第25-27页 |
| ·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| 第27-29页 |
| ·黄文熙三维压缩法 | 第29-30页 |
| ·考虑三向变形效应的单向压缩沉降计算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叶果罗夫法 | 第31-32页 |
| ·单向压缩等值层法 | 第32-33页 |
| ·应力路径分析法 | 第33-34页 |
| ·剑桥模型法 | 第34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9页 |
| 4 爆炸排淤填石堤坝的沉降计算 | 第39-67页 |
| ·工程实例简介 | 第39-41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39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9-41页 |
| ·水文气象条件 | 第41页 |
| ·采用传统的沉降方法计算 | 第41-49页 |
| ·分层总和法 | 第42-44页 |
| ·规范法 | 第44-46页 |
| ·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法 | 第46-47页 |
| ·考虑三向变形效应的单向压缩沉降计算法 | 第47-48页 |
| ·叶果罗夫法 | 第48-49页 |
| ·单向压缩等值层法 | 第49页 |
| ·采用FLAC~(3D)程序考虑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计算 | 第49-55页 |
| ·FLAC~(3D)程序分析流固耦合问题介绍 | 第49-50页 |
| ·基本理论 | 第50-51页 |
| ·求解步骤 | 第51页 |
| ·爆炸排淤填石堤坝的沉降计算 | 第51-53页 |
| ·考虑淤泥变形模量随深度变化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采用PLAXIS程序计算 | 第55-64页 |
| ·PLAXIS程序简要介绍 | 第55-56页 |
| ·软土模型介绍 | 第56-57页 |
| ·求解步骤 | 第57-58页 |
| ·爆炸排淤填石堤坝的沉降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考虑淤泥粘聚力随深度变化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沉降观测结果 | 第64页 |
| ·几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| 第64-67页 |
| 5 采用淤泥渗透挤入法计算 | 第67-79页 |
| ·概述 | 第67页 |
| ·计算原理 | 第67-70页 |
| ·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堤坝的浮力分析 | 第67-68页 |
| ·多孔介质渗透理论 | 第68-70页 |
| ·沉降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0-75页 |
| ·淤泥挤入碎石体深度的确定 | 第70-73页 |
| ·堤坝沉降计算公式 | 第73-75页 |
| ·实例计算 | 第75-7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| ·结论 | 第79-80页 |
| ·展望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