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与住宅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的社会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专业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的内容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4页 |
·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回顾 | 第17-27页 |
·国外村镇建设的历程 | 第17-21页 |
·欧洲的村镇建设 | 第17-19页 |
·美国的村镇建设 | 第19-20页 |
·日本的村镇建设 | 第20-21页 |
·韩国的新村运动 | 第21页 |
·国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| 第21-25页 |
·国内农村建设的历程 | 第21-22页 |
·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案例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经验与教训 | 第25-27页 |
·可借鉴的经验 | 第25页 |
·应吸取的教训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豫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分析 | 第27-39页 |
·传统民居特点分析 | 第27-36页 |
·博爱县寨卜昌村的规划布局 | 第27-29页 |
·博爱县寨卜昌村的建筑特点 | 第29-36页 |
·传统民居对现代新农村设计的启示 | 第36-38页 |
·"天人合一"的村落布局 | 第36页 |
·"因地制宜"的生态技术 | 第36-37页 |
·"避凶趋吉"的文化内涵 | 第37-38页 |
·宜人的尺度 | 第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豫西北地区农村现状调查 | 第39-57页 |
·济源市、焦作市农村概况 | 第39-42页 |
·济源市农村概况 | 第40-41页 |
·焦作市农村概况 | 第41-42页 |
·豫西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查 | 第42-53页 |
·济源市王屋镇乔庄村 | 第44-45页 |
·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 | 第45-47页 |
·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安张村 | 第47-48页 |
·武陟县詹店镇马营村 | 第48-49页 |
·修武县方庄镇东夏庄村 | 第49-50页 |
·修武县周庄乡西长位 | 第50-51页 |
·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 | 第51-52页 |
·温县温泉镇后东南王村 | 第52-53页 |
·豫西北地区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53-56页 |
·城乡二元结构 | 第53-54页 |
·规划设计 | 第54页 |
·建筑设计 | 第54-55页 |
·生态技术 | 第55页 |
·建设管理 | 第55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豫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7-73页 |
·社会经济发展 | 第57-59页 |
·产业调整 | 第57页 |
·经济水平 | 第57-58页 |
·村镇体系 | 第58-59页 |
·地域自然条件 | 第59-65页 |
·气候特征与生态建设 | 第59-62页 |
·地理环境与规划布置 | 第62-63页 |
·地形的利用与建筑设计 | 第63-65页 |
·农民生活方式 | 第65-68页 |
·生产行为的变革 | 第65-66页 |
·生活需求的提高 | 第66-67页 |
·居住方式的演进 | 第67-68页 |
·统筹发展模式 | 第68-73页 |
·传统与现代协调发展 | 第68-70页 |
·农村与城镇统筹模式 | 第70页 |
·建设与生态和谐模式 | 第70-73页 |
第六章 豫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| 第73-102页 |
·豫西北地区新农村村落规划设计 | 第73-82页 |
·规划设计原则 | 第73-74页 |
·空间布局结构 | 第74-77页 |
·公共活动空间 | 第77-80页 |
·道路交通组织 | 第80-81页 |
·生态环境设计 | 第81-82页 |
·豫西北地区的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| 第82-96页 |
·设计原则 | 第82-83页 |
·功能组成 | 第83-84页 |
·平面设计 | 第84-86页 |
·剖面设计 | 第86-87页 |
·立面设计 | 第87页 |
·模式应用 | 第87-96页 |
·豫西北地区新农村生态设计 | 第96-101页 |
·绿色能源利用 | 第96-97页 |
·节能技术措施 | 第97-98页 |
·植物绿化配置 | 第98-100页 |
·设备节能技术 | 第100页 |
·生态适宜技术 | 第100-101页 |
·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
附录一 | 第105-107页 |
附录二 | 第107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附件 | 第111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