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12-20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20-24页 |
| 1 引言 | 第24-28页 |
| ·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·医学在清朝的特殊作用 | 第25-28页 |
| 2 中医教育史概要 | 第28-49页 |
| ·历史回顾 | 第28-31页 |
| ·承传阶段 | 第31-38页 |
| ·中央中医教育 | 第32页 |
| ·地方中医教育 | 第32-33页 |
| ·民间中医教育 | 第33-38页 |
| ·师带徒继续发展 | 第33-37页 |
| ·书院继承明朝盛势 | 第37-38页 |
| ·通俗医书大量发行 | 第38页 |
| ·衰落阶段 | 第38-40页 |
| ·太医院教习厅逐步废弛 | 第39页 |
| ·中医分科不断减并 | 第39-40页 |
| ·图强阶段 | 第40-49页 |
| ·中医教育形式多样化 | 第40-41页 |
| ·民间学堂的出现 | 第40-41页 |
| ·中医学会的出现 | 第41页 |
| ·中央教育力图革新 | 第41-43页 |
| ·清末学制改革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| 第43-49页 |
| ·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中有关医学教育的规定 | 第43-46页 |
| ·学制改革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| 3 中医教育研究 | 第49-74页 |
| ·中央教育 | 第49-56页 |
| ·概述 | 第49-50页 |
| ·太医院教习厅 | 第50-55页 |
| ·生源 | 第50-51页 |
| ·入学条件 | 第51页 |
| ·科目设置 | 第51页 |
| ·考试制度 | 第51-52页 |
| ·太医院考章 | 第52-53页 |
| ·太医院墨课卷稿举例 | 第53-54页 |
| ·学位 | 第54-55页 |
| ·述评 | 第55-56页 |
| ·推动学术交流 | 第55页 |
| ·健全晋级制度 | 第55页 |
| ·促进医官学习 | 第55-56页 |
| ·地方教育 | 第56-61页 |
| ·概况 | 第56-57页 |
| ·保定医学堂 | 第57-60页 |
| ·概况 | 第57页 |
| ·学堂章程 | 第57-58页 |
| ·课程条规 | 第58-59页 |
| ·办学特点 | 第59-60页 |
| ·述评 | 第60-61页 |
| ·中西兼容办学的尝试 | 第60页 |
| ·两种医学课程的设置 | 第60-61页 |
| ·民办学堂 | 第61-66页 |
| ·概况 | 第61-62页 |
| ·利济医学堂 | 第62-65页 |
| ·学堂历史 | 第62-63页 |
| ·制度章程 | 第63页 |
| ·课程设置 | 第63-64页 |
| ·考试制度 | 第64页 |
| ·成绩 | 第64-65页 |
| ·述评 | 第65-66页 |
| ·教育发展需要有人为之献身 | 第65-66页 |
| ·民间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| 第66页 |
| ·其他教育 | 第66-74页 |
| ·书院 | 第67-69页 |
| ·历史及其类型 | 第67页 |
| ·侣山堂 | 第67-68页 |
| ·教育意义 | 第68-69页 |
| ·中医学会 | 第69-74页 |
| ·概况 | 第69-70页 |
| ·广东医学求益社 | 第70-72页 |
| ·教育意义 | 第72-74页 |
| 4 民族医教育研究 | 第74-90页 |
| ·曼巴扎仓 | 第74-85页 |
| ·概况 | 第75-76页 |
| ·组织机构 | 第76-78页 |
| ·学僧来源 | 第78页 |
| ·修习情况 | 第78-80页 |
| ·塔尔寺 | 第78-79页 |
| ·瑞应寺 | 第79-80页 |
| ·辩经 | 第80-81页 |
| ·学位授予 | 第81-82页 |
| ·法会 | 第82-83页 |
| ·经济来源 | 第83-84页 |
| ·成就 | 第84-85页 |
| ·培养人才 | 第84-85页 |
| ·编纂著作 | 第85页 |
| ·学校教育 | 第85-87页 |
| ·师承教育 | 第87-90页 |
| 5 讨论 | 第90-103页 |
| ·中医教育变迁 | 第90-91页 |
| ·机构 | 第90-91页 |
| ·体制 | 第91页 |
| ·中医教育亮点 | 第91-94页 |
| ·皇帝对医学教育的典范作用 | 第92页 |
| ·医学教育中设立痘疹科 | 第92-93页 |
| ·医学教育中取消祝由科 | 第93-94页 |
| ·《医宗金鉴》纂修成功 | 第94页 |
| ·曼巴扎仓普及原因 | 第94-96页 |
| ·社会稳定 | 第94-95页 |
| ·政策扶持 | 第95页 |
| ·其他因素 | 第95-96页 |
| ·中藏蒙医教育的差异及其原因 | 第96-98页 |
| ·差异 | 第96-97页 |
| ·原因 | 第97-98页 |
| ·社会背景不同 | 第97-98页 |
| ·文化背景不同 | 第98页 |
| ·中医教育得失评价 | 第98-100页 |
| ·多元办学模式的经验 | 第98-99页 |
| ·人文精神缺乏的教训 | 第99-100页 |
| ·中藏蒙医教育并举对后世之启示 | 第100-103页 |
| ·并举的原因 | 第100-101页 |
| ·民族原因 | 第100-101页 |
| ·政治原因 | 第101页 |
| ·自身价值 | 第101页 |
| ·启示 | 第101-103页 |
| ·政治方面 | 第101页 |
| ·学术方面 | 第101-102页 |
| ·教学方面 | 第102-103页 |
| 6 结论 | 第103-105页 |
| 7 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| 8 致谢 | 第108-110页 |
| 附录: 个人简历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