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北民居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1页 |
·论文选题 | 第15-16页 |
·选题缘起 | 第15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的界定及框架 | 第16-21页 |
·研究的地域范围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8页 |
·调研情况 | 第18-21页 |
2 黔北地区的概况及区域特点 | 第21-31页 |
·区位 | 第21-22页 |
·地理环境特征 | 第22-24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2-24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24页 |
·物产资源 | 第24页 |
·历史文化背景 | 第24-31页 |
·行政建置沿革 | 第24-27页 |
·历史经济文化概观 | 第27-29页 |
·人口与民族 | 第29-31页 |
3 黔北民居聚落 | 第31-51页 |
·城镇聚落 | 第31-38页 |
·城镇聚落的形成 | 第31-34页 |
·城镇聚落的选址及布局 | 第34-38页 |
·乡村聚落 | 第38-51页 |
·黔北乡村聚落的形成 | 第39-40页 |
·黔北乡村聚落的选址 | 第40-45页 |
·黔北乡村聚落的总体布局 | 第45-49页 |
·黔北民居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| 第49-51页 |
4 黔北民居建筑特色 | 第51-117页 |
·黔北民居的空间环境特色 | 第51-57页 |
·民居与自然环境 | 第52-53页 |
·民居院落的空间处理手法 | 第53-57页 |
·黔北民居的空间形态及类型特征 | 第57-100页 |
·黔北民居的空间构成 | 第58-68页 |
·院落的形态类型 | 第68-92页 |
·单体建筑的形态类型 | 第92-98页 |
·建筑形态与组合关系体现“中心”观 | 第98-100页 |
·独具一格的黔北近代民居 | 第100-106页 |
·近代“洋房子”的兴起 | 第100页 |
·近代民居的分布 | 第100-104页 |
·近代民居的典型特征 | 第104-106页 |
·黔北民居的装饰艺术 | 第106-117页 |
·屋脊装饰 | 第107-109页 |
·木刻装饰 | 第109-111页 |
·石刻装饰 | 第111-112页 |
·彩绘装饰 | 第112-113页 |
·建筑外观色彩搭配 | 第113页 |
·装饰题材与民俗文化 | 第113-117页 |
5 黔北民居的文化习俗与营造技术 | 第117-143页 |
·起房子的过程——从营造策划到房屋落成 | 第117-122页 |
·选宅基,定志向 | 第118页 |
·下屋基 | 第118页 |
·请掌墨师傅 | 第118-119页 |
·伐木 | 第119页 |
·加工 | 第119-120页 |
·立房子 | 第120-121页 |
·上大梁 | 第121-122页 |
·黔北民居建筑营造技术与构件 | 第122-143页 |
·房屋的尺度确定 | 第122-123页 |
·房屋构架的形成与构件 | 第123-128页 |
·屋架的各种规格和形式 | 第128-132页 |
·屋架间的梁和枋 | 第132-135页 |
·屋顶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| 第135-140页 |
·维护墙体的营造技术 | 第140-143页 |
6 黔北民居的文化特质 | 第143-151页 |
·黔北文化的边缘性 | 第143-144页 |
·黔北文化的独立性——七百年的土司制度与本土文化 | 第144-146页 |
·黔北文化的交融性——土司制度的瓦解与外来移民 | 第146-148页 |
·文化多重性带来的民居形态多样性 | 第148-151页 |
7 结语 | 第151-153页 |
致谢 | 第153-1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5-157页 |
附录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