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导论 | 第11-13页 |
一、选题的目的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内容、思路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三、论文的创新 | 第12-13页 |
第二部分 产业组织理论与农业产业化 | 第13-30页 |
一、产业组织理论的概念 | 第13-17页 |
(一)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背景 | 第13-14页 |
(二)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(三)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二、产业组织理论的几个学派 | 第17-21页 |
(一) 结构—行为—绩效框架 | 第17-18页 |
(二) 其他重要学派 | 第18-20页 |
(三) 产业组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及最新发展 | 第20-21页 |
三、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| 第21-23页 |
四、产业组织理论与农业产业化 | 第23-30页 |
(一) 规模经济与农业产业化 | 第23-24页 |
(二) 进入退出壁垒与农业产业化 | 第24-26页 |
(三) 企业行为与农业产业化 | 第26-28页 |
(四) 市场绩效与农业产业化 | 第28-30页 |
第三部分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0-36页 |
一、概念的提出 | 第30-31页 |
二、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| 第31-34页 |
三、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| 第34-36页 |
第四部分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| 第36-45页 |
一、农业的垂直一体化经营 | 第36页 |
二、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| 第36-39页 |
(一) 合同制模式 | 第36-37页 |
(二) 农业公司模式 | 第37页 |
(三) 合作社模式 | 第37-38页 |
(四) 专业协会模式 | 第38页 |
(五) 其他模式 | 第38-39页 |
三、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| 第39-41页 |
(一)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应当把立足点放在农村 | 第39页 |
(二)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| 第39-40页 |
(三)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于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过程之中 | 第40页 |
(四)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 | 第40页 |
(五)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| 第40-41页 |
四、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创新 | 第41-43页 |
(一) 制度创新方面 | 第41-42页 |
(二) 结构创新方面 | 第42页 |
(三) 技术创新方面 | 第42-43页 |
五、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山东的启示 | 第43-45页 |
(一) 推进制度创新 | 第43页 |
(二)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,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| 第43-44页 |
(三) 依靠科技进步,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| 第44页 |
(四)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,培育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| 第44-45页 |
第五部分 山东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45-56页 |
一、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| 第45-50页 |
(一) 发展历程 | 第45-46页 |
(二) 发展现状 | 第46-47页 |
(三) 突出贡献 | 第47-50页 |
二、基本经验和未来趋势 | 第50-53页 |
(一) 基本经验 | 第50-52页 |
(二) 未来趋势 | 第52-53页 |
三、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 | 第53-56页 |
(一) 发展机遇 | 第53-54页 |
(二) 主要挑战 | 第54-56页 |
第六部分 加快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| 第56-64页 |
一、关于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思考 | 第56-57页 |
二、加快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57-61页 |
(一)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| 第57-58页 |
(二) 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 | 第58-59页 |
(三) 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| 第59页 |
(四) 完善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 | 第59-60页 |
(五) 健全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| 第60-61页 |
三、当前需重点研究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| 第61-64页 |
(一) 尽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| 第61-62页 |
(二) 强化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| 第62页 |
(三) 建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| 第62页 |
(四) 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 | 第62-63页 |
(五)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| 第63页 |
(六) 进一步加大和落实扶持政策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0-71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