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3页 |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前言 | 第5-11页 |
(一) 研究农村妇女参政不足成因的意义 | 第5-7页 |
(二) 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成因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(三) 本论文研究特色 | 第9-11页 |
一、影响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自身成因 | 第11-17页 |
(一) 较低的教育水平造就了农村妇女与男性竞争时的弱势地位 | 第12-13页 |
(二) 软弱自卑的心理素质导致妇女参政能力差 | 第13-14页 |
(三) 多重角色冲突使妇女参政力不从心 | 第14-15页 |
(四) 淡薄的参政意识使妇女难以把握好参政机会 | 第15-17页 |
二、影响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社会历史原因 | 第17-24页 |
(一) 低下的经济地位使妇女参政成为配角 | 第17-18页 |
(二) 婚姻的迁徙使农村妇女的政治积累中断或延迟 | 第18-20页 |
(三) 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使农村妇女参政寸步难行 | 第20-23页 |
(四) 家庭、家族背景使妇女参政背上了权力的色彩 | 第23-24页 |
三、影响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社会性别意识原因 | 第24-33页 |
(一) 农村妇女的自主性别意识欠缺导致政治冷漠 | 第25-28页 |
(二) 农村女性领导的社会性别意识欠缺导致妇女干部青黄不接 | 第28-29页 |
(三) 社会性别意识没有纳入决策主流导致政策脱节 | 第29-31页 |
(四) 村落里的职务性别化导致妇女参政渠道窄化 | 第31-33页 |
四、影响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政策组织原因 | 第33-38页 |
(一) 公共政策中的不利因素加大了妇女参政和维权的难度 | 第33-35页 |
(二) 政策违规影响农村妇女参政热情 | 第35-36页 |
(三) 妇联组织的力量薄弱使妇女参政更是心灰意冷 | 第36-37页 |
(四) 农村妇女干部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使妇女参政雪上加霜 | 第37-38页 |
结束语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