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环水泵的最优化调度
中文摘要 | 第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3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0页 |
·课题背景和意义 | 第7-8页 |
·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| 第8-9页 |
·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汽轮机特性 | 第10-20页 |
·末级流动状态的划分 | 第10-11页 |
·级的临界压力比计算 | 第11页 |
·末级流动状态的判定 | 第11页 |
·机组功率增量的确定 | 第11-17页 |
·末级为亚临界工况时功率增量的确定 | 第12-15页 |
·Δ(Δh_t~(mac) ) 的计算 | 第13-14页 |
·Δ(δh_(c2) ) 的计算 | 第14页 |
·ΔP_i 的计算 | 第14-15页 |
·末级为超临界工况时功率增量的确定 | 第15-17页 |
·w_2~('2)的计算 | 第15-16页 |
·Sin(β_2 + δ_2 ) 的计算 | 第16页 |
·ΔP_i 的计算 | 第16-17页 |
·通用曲线的绘制 | 第17-20页 |
第三章 凝汽器特性 | 第20-26页 |
·冷却水入口水温t_(w1) | 第21页 |
·冷却水温升Δt | 第21-22页 |
·排汽量的确定 | 第22页 |
·循环水量的确定 | 第22页 |
·凝汽器传热端差δt | 第22-25页 |
·传热端差算法一 | 第22-25页 |
·传热端差算法二 | 第25页 |
·饱和蒸汽温度t_s | 第25页 |
·凝汽器压力p_k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循环水泵及其管道特性 | 第26-35页 |
·泵的性能 | 第26-30页 |
·泵的扬程计算 | 第26-27页 |
·泵的有效功率计算 | 第27-28页 |
·泵的总效率计算 | 第28-29页 |
·泵的轴功率计算 | 第29-30页 |
·管道特性 | 第30-32页 |
·静压头 | 第30页 |
·管道阻力 | 第30-31页 |
·沿程损失 | 第30-31页 |
·局部损失 | 第31页 |
·凝汽器水阻 | 第31-32页 |
·单台泵运行的工作点 | 第32-33页 |
·图解法 | 第32页 |
·解析法 | 第32-33页 |
·泵的并联运行 | 第33-35页 |
·同型号泵并联工作 | 第34页 |
·不同型号泵并联工作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山东胜利电厂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的确定 | 第35-56页 |
·循环水泵的优化运行原理 | 第35-36页 |
·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计算及判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计算方法 | 第36页 |
·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判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实例计算 | 第37-56页 |
·循环水泵特性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·凝汽器特性的确定 | 第39-43页 |
·各工况下汽轮机广义排汽量的计算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循环水量下凝汽器的变工况计算 | 第40-43页 |
·凝汽器特性曲线的绘制 | 第43页 |
·汽轮机特性的确定 | 第43-50页 |
·各工况下排汽量与功率关系曲线的绘制 | 第44-47页 |
·不同负荷不同排汽压力下汽轮机功率的确定 | 第47-49页 |
·不同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下汽轮机功率的确定 | 第49-50页 |
·两种汽轮机通用曲线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·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的确定 | 第51-56页 |
·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的计算 | 第51-53页 |
·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工况图的确定 | 第53-5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·结论 | 第56-57页 |
·后续工作的开展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2-63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