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绪论 | 第13-33页 |
一、选题原因及意义 | 第13-18页 |
二、研究前史和现状 | 第18-22页 |
三、基本思路及家训文献 | 第22-33页 |
第一章 明清士绅家训中的治家观:儒家思想的推衍 | 第33-77页 |
一、治人:家长制的强化 | 第33-53页 |
(一) 夫妻关系:“夫以义为良,妇以顺为令” | 第35-38页 |
(二) 父子关系:“父慈为垂范,子孝宽父心” | 第38-46页 |
(三) 兄弟关系:“兄须爱其弟,弟必恭其兄” | 第46-51页 |
(四) 邻里关系:“言顺气和,救贫济乏” | 第51-53页 |
二、治生:时代发展的需求 | 第53-75页 |
(一) 趋于成熟的治生思想 | 第53-58页 |
(二) 多元共生的治生理念 | 第58-67页 |
(三) “清贫立品,勤俭持身”的治生宗旨 | 第67-75页 |
三、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二章 明清士绅家训中的修身观:内圣外王之本 | 第77-92页 |
一、“君子之道,修身为上” | 第79-80页 |
二、内容丰富的修身之道 | 第80-90页 |
(一) “日日省察,勉加检点” | 第80-82页 |
(二) “心存敬意,以敬行事” | 第82-84页 |
(三) 积善成德、积少成多 | 第84-85页 |
(四) 无欲无求,守身全己 | 第85-87页 |
(五) “忠信为主,诚实为要” | 第87-88页 |
(六) “遇物知爱,见善则亲” | 第88-90页 |
三、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三章 明清士绅家训中的治学观:科举制度的激励 | 第92-138页 |
一、“非志无以成学”:治学的基础 | 第92-97页 |
(一) “为学之道,始于立志” | 第93-94页 |
(二) “以尧舜君民为志,以报国安民为职” | 第94-97页 |
二、“非学无以成才”:治学的目的 | 第97-109页 |
(一) “虽有美质,不教胡成” | 第98-104页 |
(二) “变化气质,陶铸德性” | 第104-109页 |
三、“为学之道,治心为上”:治学的方法 | 第109-136页 |
(一) “事必有法,然后可成” | 第110-122页 |
(二) “博通四书,遍览五经” | 第122-129页 |
(三) 厚积博发、收放自如 | 第129-136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36-138页 |
第四章 明清士绅家训中的训女观:男权社会的规约 | 第138-194页 |
一、女性德行观 | 第140-165页 |
(一) 为女之道:未雨绸缪 | 第141-146页 |
(二) 为妻之道:举案齐眉 | 第146-151页 |
(三) 为妇之道:“唯孝为尊,勤俭为本” | 第151-157页 |
(四) 为母之道:“胎养子孙,以渐化育” | 第157-165页 |
二、女性贞节观 | 第165-181页 |
(一) 礼别男女、防闲内外 | 第166-172页 |
(二) 女子名节在一身,妇道从一而终 | 第172-181页 |
三、女性学习观 | 第181-190页 |
(一) “教女之道,犹胜于男” | 第182-185页 |
(二) 相夫教子,知书达理 | 第185-190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90-194页 |
第五章 明清士绅家训的实际效果检视(以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为例) | 第194-215页 |
一、兴家之道——读书为要 | 第197-200页 |
二、为官之道——谦冲公正 | 第200-206页 |
(一) 谨小慎微 | 第201-204页 |
(二) 公正清廉 | 第204-206页 |
三、为人之道——敦厚善良 | 第206-211页 |
(一) “择友以保家” | 第206-207页 |
(二) “淡泊名利,知足常乐” | 第207-209页 |
(三) 严于律己,善以待人 | 第209-211页 |
四、小结 | 第211-215页 |
第六章 明清士绅家训的特点及现代启示(代结语) | 第215-250页 |
一、明清士绅家训的特点 | 第215-239页 |
(一) 内容特点 | 第215-220页 |
(二) 思想特点 | 第220-227页 |
(三) 体例特点 | 第227-234页 |
(四) 作者空间分布特点 | 第234-239页 |
二、明清士绅家训的现代启示 | 第239-250页 |
(一) 家庭教育要富含人文精神 | 第240-242页 |
(二) 家庭教育要注重人格养成和知识习得的协调关系 | 第242-245页 |
(三) 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和谐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 | 第245-248页 |
(四) 家庭教育要教育子女形成角色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 | 第248-2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0-260页 |
后记 | 第2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