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5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文献述评 | 第10-15页 |
第2章 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| 第15-19页 |
·企业集团的特征与类型 | 第15-17页 |
·企业集团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企业集团的类型 | 第16-17页 |
·公司治理的特点 | 第17-19页 |
·公司治理的含义 | 第17页 |
·公司治理的模式 | 第17-18页 |
·企业集团公司治理与一般公司治理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| 第19-27页 |
·“二战”前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的初步形成 | 第19-20页 |
·“二战”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| 第20-23页 |
·二十世纪80~90年代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的调整和改革 | 第23-27页 |
第4章 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| 第27-39页 |
·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 | 第27-36页 |
·交叉持股盛行 | 第27-29页 |
·过渡依赖贷款 | 第29-30页 |
·“内部人”控制突出 | 第30-32页 |
·关系型治理机制 | 第32-36页 |
·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作用 | 第36-39页 |
·维护了企业的稳定 | 第36-37页 |
·节约交易成本 | 第37页 |
·保证资金的供给 | 第37页 |
·推动大企业集团发展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调整 | 第39-49页 |
·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| 第39-42页 |
·股东大会形式化和职能极度弱化 | 第39-40页 |
·董事会的监督无力 | 第40页 |
·主银行监督职能的失效 | 第40-41页 |
·外部治理机制的失效 | 第41-42页 |
·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调整 | 第42-49页 |
·股权结构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·恢复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| 第43-44页 |
·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经营监督 | 第44-46页 |
·金融机构的改革 | 第46-47页 |
·减少政府的干预 | 第47页 |
·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建立 | 第47-49页 |
第6章 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| 第49-57页 |
·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| 第49-51页 |
·中国企业集团的初建 | 第49页 |
·中国企业集团真正建立及发展期 | 第49-51页 |
·中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51-53页 |
·股权结构不合理 | 第51页 |
·董事会、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不健全 | 第51-52页 |
·外部环境对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作用较弱 | 第52-53页 |
·东亚地区大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| 第53-57页 |
·调整股权结构、真正发挥国有资产所有权者的作用 | 第53-54页 |
·举债要适中,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| 第54页 |
·解决“内部人控制问题” | 第54页 |
·减少政府对大企业集团的过度扶持和干预 | 第54-55页 |
·完善公司治理相关法律法规,提高其可操作性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