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频器智能化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相关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动态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主要工作与成果 | 第9-11页 |
| 第2章 系统工作原理 | 第11-27页 |
| ·系统的主要功用 | 第11页 |
| ·系统调速原理与控制方式 | 第11-13页 |
| ·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| 第11-12页 |
| ·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| 第12-13页 |
| ·异步电动机的等效数学模型 | 第13-17页 |
| ·变频调速中的SVPWM技术 | 第17-22页 |
| ·变频调速的空间矢量调制 | 第22-26页 |
| ·磁链电压空间矢量所在扇区的确定 | 第23-24页 |
| ·静止矢量模拟旋转矢量的算法 | 第24-26页 |
| ·系统的基本架构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27-37页 |
| ·硬件总体设计 | 第27页 |
| ·主回路的设计 | 第27-29页 |
| ·时钟及复位电路的设计 | 第29页 |
| ·控制电路的设计 | 第29-35页 |
| ·DSP控制电路 | 第29-31页 |
| ·外部存储器扩展及译码电路 | 第31-33页 |
| ·数模转换接口电路 | 第33页 |
| ·功率驱动电路 | 第33页 |
| ·检测电路 | 第33-35页 |
| ·CAN总线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保护电路的设计 | 第36-37页 |
|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| 第37-48页 |
| ·软件总体策划 | 第37页 |
| ·控制软件设计 | 第37-44页 |
| ·相电流检测及电流环的PI控制模块 | 第40页 |
| ·PARK变换模块 | 第40-41页 |
| ·PARK逆变换模块 | 第41页 |
| ·CLARKE变换模块 | 第41-42页 |
| ·空间矢量产生模块 | 第42-43页 |
| ·PWM波的发生模块 | 第43-44页 |
| ·CAN总线通信子程序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·上位机程序设计 | 第45页 |
| ·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| 第45-48页 |
| ·CPU抗干扰对策 | 第45-47页 |
| ·I/O抗干扰对策 | 第47-48页 |
| 第5章 系统采用的智能技术 | 第48-58页 |
| ·系统的主要智能功用 | 第48页 |
| ·系统的智能硬件设施 | 第48-52页 |
| ·DSP的智能特性 | 第48-52页 |
| ·IPM的智能特性 | 第52页 |
| ·系统的智能软件设施 | 第52-58页 |
| ·基于MRAS的转速辨识 | 第53-54页 |
| ·基于MRFAS的转速辨识 | 第54-58页 |
| 第6章 仿真与分析 | 第58-62页 |
| ·仿真平台简介 | 第58-59页 |
| ·基于MRFAS转速辨识算法的仿真 | 第59-61页 |
| ·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| ·总结 | 第62页 |
| ·展望 | 第6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