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·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| 第15页 |
·研究动机 | 第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思路框图 | 第16页 |
·地标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| 第16-18页 |
·地标(Landmark) | 第16-17页 |
·城市地标(Urban Landmark) | 第17-18页 |
·城市地标系统(Urban Landmark System) | 第18页 |
·其它相关概念 | 第1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8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中外城市地标系统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| 第21-41页 |
·罗马 | 第21-29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1页 |
·古典时期——辉煌帝国的炫耀(公元前2 世纪~公元后4 世纪) | 第21-23页 |
·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——至上神权的礼拜(公元5 世纪~16 世纪) | 第23-24页 |
·巴洛克时期——理性秩序的崇拜(公元17 世纪~19 世纪) | 第24-25页 |
·现代时期——和谐共存的维系(公元20 世纪至今) | 第25-27页 |
·历史地标传承与透析 | 第27-29页 |
·威尼斯 | 第29-32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9-30页 |
·水之地标——独特的城市符号 | 第30-31页 |
·全局的统一 | 第31-32页 |
·古城北京 | 第32-41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32-33页 |
·一级城市地标系统——最丰富完整的城市地标系统 | 第33-35页 |
·二级皇城地标系统——独一无二的地标系统设计 | 第35-38页 |
·风水与北京地标营建 | 第38-39页 |
·建国后——百废待兴,新旧融合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城市地标系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| 第41-57页 |
·城市地标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| 第41-45页 |
·空间性 | 第41页 |
·形象性 | 第41-42页 |
·识别性 | 第42-43页 |
·内涵性 | 第43-44页 |
·功能性 | 第44-45页 |
·城市地标系统的作用意义 | 第45-48页 |
·物质形态作用 | 第45-46页 |
·非物质形态作用 | 第46-48页 |
·城市地标系统的影响因素 | 第48-57页 |
·政治因素 | 第48-50页 |
·经济因素 | 第50-51页 |
·文化因素 | 第51-54页 |
·时间维度 | 第54-57页 |
第4章 城市地标系统建设方法 | 第57-78页 |
·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位置地点 | 第57-59页 |
·平原城市 | 第57-58页 |
·山区城市 | 第58页 |
·港口城市 | 第58-59页 |
·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地标系统设计方法 | 第59-72页 |
·概念 | 第59页 |
·与城市意象各要素的关系及地标设计方法 | 第59-72页 |
·城市地标系统的建立 | 第72-78页 |
·建立体系——综合协调,和谐统一 | 第72-74页 |
·明确主次——划分层次,确立主题 | 第74-76页 |
·强化重点——巧借外因,突出个性 | 第76-78页 |
第5章 株洲城市地标系统优化研究 | 第78-95页 |
·株洲城市概况 | 第78-79页 |
·现状概述 | 第78-79页 |
·城市规划定位 | 第79页 |
·株洲城市地标系统现状概况及评价 | 第79-86页 |
·现状总体评价 | 第79-82页 |
·个案分析 | 第82-86页 |
·株洲地标系统优化建议 | 第86-95页 |
·地标系统最优构建 | 第87页 |
·系统分层 | 第87-90页 |
·强化地标空间控制 | 第90-91页 |
·地标节点优化——以炎帝广场为例 | 第91-95页 |
结论 | 第95-98页 |
(1)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与评述 | 第95页 |
(2)对于中外城市建设经验的借鉴 | 第95页 |
(3)城市地标系统的机理分析 | 第95-96页 |
(4)城市地标系统的理论操作模式 | 第96页 |
(5)城市地标系统的应用研究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