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22页 |
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9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 | 第22-24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| 第24-26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| 第24-25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 | 第26-2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6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| 第26-28页 |
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理论 | 第28-29页 |
3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| 第29-49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| 第30-38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 | 第38-43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| 第38-40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等级结构 | 第40-43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| 第43-46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| 第46-49页 |
·农家民俗型 | 第46-47页 |
·自然生态型 | 第47页 |
·科技示范型 | 第47-48页 |
·现代乡村型 | 第48页 |
·古村小镇型 | 第48-49页 |
4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| 第49-55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,存在盲目性、无序性 | 第49-50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,内涵挖掘不足 | 第50-51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,城市化、商业化倾向严重 | 第51-52页 |
·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| 第51-52页 |
·破坏性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受毁损 | 第52页 |
·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,存在污染与破坏 | 第52-54页 |
·过度开发,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| 第52-53页 |
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| 第53-54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水平低,资源利用效率低 | 第54-55页 |
·管理机制不完善,各自为政 | 第54页 |
·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 | 第54-55页 |
·专业人才缺乏 | 第55页 |
5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 | 第55-78页 |
·指导思想 | 第55-56页 |
·总体目标 | 第56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| 第56-58页 |
·保持“乡土性”原则 | 第56-57页 |
·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57页 |
·社区参与原则 | 第57页 |
·市场导向原则 | 第57-58页 |
·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 | 第58-78页 |
·总体开发思路 | 第58-59页 |
·开发重点 | 第59-78页 |
6 实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| 第78-85页 |
·科学规划,合理布局,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| 第78-79页 |
·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| 第78页 |
·整合资源,合理布局,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| 第78-79页 |
·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,突出其文化内涵 | 第79-81页 |
·突出乡土性,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| 第79页 |
·重视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保护 | 第79-81页 |
·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| 第81-82页 |
·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 | 第81页 |
·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| 第81-82页 |
·加强对森林公园资源的保护 | 第82页 |
·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| 第82-83页 |
·加强政府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| 第82页 |
·重视生态环境教育,提高游客和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 | 第82-83页 |
·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水平 | 第83-84页 |
·加强政府宏观调控,健全管理机制 | 第83页 |
·准确定位,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的旅游特色 | 第83页 |
·制定标准和规范,加大监督力度 | 第83-84页 |
·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| 第84-85页 |
·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| 第84页 |
·加强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