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前言 | 第15-18页 |
1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 | 第15-17页 |
·流行因素 | 第15-16页 |
·猪囊尾蚴病的分布 | 第16-17页 |
·猪囊尾蚴病的危害 | 第17页 |
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一篇 文献综述 | 第18-29页 |
第一章 囊虫病免疫诊断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1 囊虫病免疫诊断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免疫学检测方法 | 第18-20页 |
2 基因检测技术 | 第20页 |
·DIG标记DNA探针 | 第20页 |
·基因重组技术 | 第20页 |
3 免疫试剂盒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·循环抗原酶联免疫试剂盒 | 第20页 |
·金标诊断试剂盒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猪囊尾蚴病病原入侵与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2-27页 |
1 病原入侵致病作用及免疫逃避机制 | 第22-24页 |
·病原入侵与致病机制 | 第22-23页 |
·病原感染时的机体免疫反应 | 第23-24页 |
2 囊尾蚴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7页 |
·传统免疫抑制机理 | 第24-25页 |
·功能性蛋白酶类的作用机制 | 第25-27页 |
·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| 第27页 |
·易化免疫(facilitateimmune)逃避机制 | 第27页 |
3 研究猪囊尾蚴逃避机制的意义和今后的方向 | 第27-29页 |
第二篇 研究内容 | 第29-60页 |
实验一 抗猪囊尾蚴头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| 第29-4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8页 |
·材料与仪器 | 第29-30页 |
·方法 | 第30-38页 |
2 结果 | 第38-42页 |
·头节粗抗原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| 第38页 |
·头节抗原纯化层析结果 | 第38页 |
·骨髓瘤细胞(SP2/0)及杂交瘤细胞形态图 | 第38-40页 |
·细胞融合及筛选 | 第40页 |
·单克隆抗体腹水及培养上清效价的测定 | 第40页 |
·免疫球蛋白Ig的亚类鉴定 | 第40页 |
·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纯度鉴定 | 第41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| 第41-42页 |
3 讨论 | 第42-46页 |
·免疫原 | 第42页 |
·免疫程序、剂量 | 第42页 |
·细胞融合 | 第42-43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| 第43-44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| 第44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| 第44-45页 |
·腹水的纯化 | 第45页 |
·实验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排除 | 第45-46页 |
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实验二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| 第47-6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51页 |
·材料 | 第47页 |
·方法 | 第47-51页 |
2 结果 | 第51-57页 |
·酶标反应板均一性的测定结果 | 第52页 |
·兔抗猪囊尾蚴头节IgG效价测定 | 第52页 |
·兔抗猪囊尾蚴头节IgG纯度及含量测定 | 第52-53页 |
·单抗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| 第53页 |
·单抗包被条件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结果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·酶标二抗作用浓度的确定 | 第55页 |
·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55页 |
·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猪囊尾蚴头节蛋白标准曲线 | 第55-56页 |
·ELISA方法学评价 | 第56-57页 |
3 讨论 | 第57-59页 |
·研究猪囊尾蚴病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意义 | 第57页 |
·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4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I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