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章 文学审美价值与道德教化的关系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文学审美价值与道德教化的关系的不同见解 | 第15-16页 |
一、绝对道德主义 | 第15-16页 |
二、唯美主义 | 第16页 |
第二节 审美价值与道德教化的辨证关系 | 第16-20页 |
一、合目的性:道德和美学共同的人性基础 | 第16-18页 |
二、情感:道德判断和审美共同的心理基础 | 第18-19页 |
三、自由:审美和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审美与自由道德 | 第20-23页 |
一、审美为道德规范内化为人自身的需要做准备 | 第20-21页 |
二、自由道德作为道德最高境界具有审美和立美的可能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文学主体与伦理道德 | 第23-31页 |
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伦理道德 | 第23-27页 |
一、作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道德内涵 | 第23-25页 |
二、文学创作是一种价值选择过程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的道德对话 | 第27-31页 |
一、文本的道德内涵与审美品质 | 第27-29页 |
二、读者与作家的道德对话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美加怜悯:艺术的永久魅力 | 第31-41页 |
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| 第31-35页 |
一、文学是创造,小说是虚构 | 第31-33页 |
二、艺术独创只有作家自己可以模仿 | 第33-34页 |
三、艺术品中存在两种东西的融合: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艺术创造:美学价值与伦理关怀的融解 | 第35-41页 |
一、虚构的“真实性” | 第36-37页 |
二、叙述的含混性 | 第37-38页 |
三、阅读的迷惑性 | 第38-39页 |
四、内容的消融性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后记 | 第45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