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一、研究的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的现状 | 第9-10页 |
三、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景观需求的概念 | 第11-14页 |
·景观的内涵 | 第11-13页 |
·历史中的景观含义 | 第11-12页 |
·当代景观的含义 | 第12-13页 |
·需求的内涵 | 第13页 |
·当代景观需求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景观需求的演变 | 第14-22页 |
·中西方景观设计发展历程 | 第15-19页 |
·园林景观 | 第15-17页 |
·建筑景观 | 第17-18页 |
·城市景观 | 第18-19页 |
·景观需求的发展阶段综述 | 第19-22页 |
·萌芽时期 | 第19页 |
·形成时期 | 第19-20页 |
·发展时期 | 第20-21页 |
·兴盛时期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景观需求的影响因素 | 第22-40页 |
·自然因素对景观需求的影响 | 第22-30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23-26页 |
·地理特征 | 第26-29页 |
·天然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人文因素对景观需求的影响 | 第30-40页 |
·地域神话 | 第31页 |
·政权统治 | 第31-32页 |
·宗教信仰 | 第32-34页 |
·精神文化 | 第34-35页 |
·哲学取向 | 第35-36页 |
·自然史观 | 第36-37页 |
·尺度需求 | 第37-38页 |
·经济技术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现代生活赋予景观新需求 | 第40-78页 |
·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 | 第40-42页 |
·可达性 | 第40-41页 |
·私密性 | 第41-42页 |
·满足美化休闲的需求 | 第42-51页 |
·居住空间需要景观 | 第42-45页 |
·校园生活需要景观 | 第45-47页 |
·工作(办公)场所需要景观 | 第47-48页 |
·城市需要开放式景观 | 第48-51页 |
·满足生态保护的需求 | 第51-57页 |
·改善环境 | 第52-54页 |
·改善微气候 | 第54-55页 |
·保护自然 | 第55-57页 |
·满足文化经济的需求 | 第57-64页 |
·城市文化需要景观 | 第57-58页 |
·城市形象需要景观 | 第58-59页 |
·商业消费需要景观 | 第59-63页 |
·缅怀历史需要景观 | 第63-64页 |
·满足生理心理的需求 | 第64-78页 |
·满足生理属性的需求 | 第65-75页 |
·满足大众心理的需求 | 第75-78页 |
第五章 未来城市景观需求之预测 | 第78-82页 |
·基于资源利用需求之预测 | 第78-79页 |
·基于人口规划需求之预测 | 第79-80页 |
·基于区域发展需求之预测 | 第80-81页 |
·基于城乡结合需求之预测 | 第81-82页 |
第六章 当代中国景观需求 | 第82-90页 |
·当代中国景观需求之理论研究 | 第82-85页 |
·当代中国的景观理论研究现状 | 第82-83页 |
·当代中国景观理论研究需要全面发展 | 第83-85页 |
·当代中国景观需求之实践 | 第85-90页 |
·当代中国的景观实践 | 第85-88页 |
·当代中国景观实践的发展需求 | 第88-90页 |
第七章 结语与讨论——中国景观需要明确思路 | 第90-94页 |
·绿色营造——处理好“人、自然、建设、城市”的关系 | 第90-91页 |
·城市特色——保持特色势在必行 | 第91-92页 |
·多元共生—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| 第92页 |
·当代生态——从“以人为本”到“以环境为中心”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