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6页 |
导言 | 第16-3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6-23页 |
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改变着中国,也改变着世界 | 第16-19页 |
·全球近70%的国家参加ICP的第七轮国际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只有11城市参加第七轮ICP的中国面临严重的“滞后局面” | 第20-23页 |
·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| 第23-27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3页 |
·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23-27页 |
·研究的重点、难点与主要创新之处 | 第27-31页 |
·研究重点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难点 | 第28页 |
·主要创新之处 | 第28-31页 |
第1章 ICP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 | 第31-73页 |
·快速发展后遭遇挫折的昨天 | 第31-43页 |
·ICP的萌芽: 为国际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| 第31-33页 |
·ICP设立之初:国际比较方法的“飞跃” | 第33-36页 |
·ICP的快速发展:多边比较方法的多样化 | 第36-40页 |
·ICP的停顿:“Castle的报告” | 第40-43页 |
·新进展使ICP全球影响力增强的今天 | 第43-61页 |
·第七轮ICP的目标与战略部署 | 第44-45页 |
·第七轮ICP使用新的管理协调机构 | 第45-52页 |
·第七轮ICP使用新的软件包 | 第52-56页 |
·第七轮ICP组织实施的新特点 | 第56-59页 |
·第七轮ICP的显著新进展 | 第59-61页 |
·迎接“全球化”的明天 | 第61-63页 |
·ICP“全球化”势在必行 | 第61-62页 |
·ICP“全球化”尚需进一步完善 | 第62页 |
·各国面对ICP“全球化”应持的态度 | 第62-63页 |
·ICP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| 第63-70页 |
·中国为参与国际比较作出的努力 | 第63-65页 |
·中国至今未曾全面参与过ICP | 第65-67页 |
·中国ICP研究的现状 | 第67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3页 |
第2章 全球ICP的工作流程与影响因素 | 第73-93页 |
·全球ICP的基本工作流程述评 | 第73-85页 |
·第一步: GDP支出类别的划分 | 第73-74页 |
·第二步:产品规格表的确定 | 第74-75页 |
·第三步: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| 第75-78页 |
·第四步: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| 第78-79页 |
·各环节在全球ICP工作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79-85页 |
·影响ICP比较结果的技术因素 | 第85-89页 |
·产品代表性与可比性的平衡 | 第86-88页 |
·数据收集与处理过程中影响数据质量的细节 | 第88-89页 |
·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| 第89页 |
·影响ICP比较结果的组织管理因素 | 第89-91页 |
·组织管理机构的有效性 | 第90页 |
·活动资金的充裕性 | 第90-91页 |
·培训与活动说明的全面性 | 第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3章 GDP支出分类环节的进展与中国在该环节的不足 | 第93-117页 |
·第七轮ICP对GDP支出分类的要求 | 第93-101页 |
·几个与GDP支出相关术语的表述问题 | 第93-95页 |
·GDP支出基本分类及其划分依据 | 第95-98页 |
·需将“最终消费支出”转化为“实际最终消费” | 第98-99页 |
·不同基本类的产品相似程度不同 | 第99-101页 |
·各国GDP支出分类与第七轮ICP要求的差异 | 第101-105页 |
·普遍差异——主要项目上的不同 | 第102页 |
·区域差异——基本类上的不同 | 第102-104页 |
·第七轮ICP推荐的调整“捷径” | 第104-105页 |
·中国在GDP支出分类环节上的不足 | 第105-108页 |
·近几年中国GDP核算的改革 | 第105-106页 |
·中国在GDP支出主要项目方面存在缺项问题 | 第106-107页 |
·中国无法完全取得符合ICP要求的基本类信息 | 第107-108页 |
·应对策略:中国GDP核算的改进 | 第108-114页 |
·中国GDP核算将采用新方案 | 第108-111页 |
·1993年SNA修订产生的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·以中国国民核算体系的健全为最终目标 | 第113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
第4章 产品规格表确定环节的进展与中国在该环节的差距 | 第117-142页 |
·第七轮ICP通过前期调查的方式确定产品规格表 | 第117-123页 |
·如何实现前期调查 | 第117-120页 |
·不同参与者在前期调查中的作用 | 第120-122页 |
·前期调查可以利用的信息来源 | 第122-123页 |
·第七轮ICP利用全新的产品结构描述表法确定产品规格表 | 第123-133页 |
·产品结构描述表(SPD)的内涵 | 第124页 |
·产品结构描述表在ICP与CPI中的使用 | 第124-126页 |
·产品结构描述表能够提供的信息 | 第126-130页 |
·产品结构描述表代码体系的形成过程 | 第130-132页 |
·SPD软件的开发与使用 | 第132-133页 |
·中国在产品规格表确定环节上的不足 | 第133-136页 |
·ICP参加国在产品规格表确定环节的作用 | 第133-135页 |
·中国CPI的编制水平会影响ICP前期调查的质量 | 第135-136页 |
·中国的产品质量调整方法会产生不利影响 | 第136页 |
·应对策略:引入新方法 | 第136-140页 |
·产品结构描述表法的引入与研究 | 第137页 |
·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产品质量调整 | 第137-139页 |
·提高中国CPI编制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| 第139-1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第5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环节的关键与中国在该环节的不足 | 第142-166页 |
·数据收集以取得产品的真实价格为原则 | 第142-147页 |
·ICP收集的是“购买者价格” | 第143-145页 |
·正确处理卖者报价与成交价格的问题 | 第145-146页 |
·正确处理服务价格与小费的问题 | 第146页 |
·正确处理讨价还价商品的价格问题 | 第146-147页 |
·正确处理信贷购买与信贷利息的问题 | 第147页 |
·数据处理以反映真实的价格差异为原则 | 第147-152页 |
·数据有效性检验为反映真实价格差异提供保证 | 第148页 |
·计算同质产品的平均价格是获得真实价格差异的途径 | 第148-151页 |
·时间维价格变动对真实价格差异的影响 | 第151-152页 |
·空间维价格变动对真实价格差异的影响 | 第152页 |
·中国与OECD国家比较中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经验 | 第152-157页 |
·第一套产品价格的收集与处理:满足居民个人消费支出项目比较 | 第153-154页 |
·第二套产品价格的收集与处理:满足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较 | 第154-155页 |
·第三套产品价格的收集与处理:满足政府消费支出项目比较 | 第155-156页 |
·关于GDP支出分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| 第156-157页 |
·中国在数据收集与处理环节上的不足 | 第157-160页 |
·中国缺乏本土化的数据质量评判标准 | 第158页 |
·中国缺乏数据有效性检验的科学方法 | 第158-159页 |
·中国缺乏产品质量调整的科学方法 | 第159-160页 |
·应对策略:引入本土化的标准与方法 | 第160-163页 |
·DQAF的本土化 | 第160-161页 |
·Quaranta检验法的引入 | 第161-162页 |
·Hedonic法的本土化 | 第162-1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3-166页 |
第6章 购买力平价计算环节的进展与中国在该环节的不足 | 第166-204页 |
·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——“一价定律” | 第166-172页 |
·“一价定律”的基本思想 | 第167页 |
·“一价定律”成立的条件 | 第167-169页 |
·支持与反对购买力平价的理由 | 第169-171页 |
·第七轮ICP为购买力平价做出的努力 | 第171-172页 |
·EKS法及其新进展 | 第172-182页 |
·可传递性——理解EKS法的关键 | 第172-174页 |
·原始EKS法及其优缺点 | 第174-176页 |
·新进展之一:“考虑代表性的”EKS* | 第176-179页 |
·新进展之二:“考虑无偏性的”EKS-S | 第179-182页 |
·CPD法及其新进展 | 第182-186页 |
·CPD法及其优缺点 | 第182-183页 |
·新进展之一:“提供理想指数”的加权CPD | 第183-184页 |
·新进展之二:“存在极大改进空间”的CPRD | 第184-186页 |
·购买力平价汇总方法述评 | 第186-192页 |
·星形法及其优缺点 | 第186-188页 |
·GK法及其优缺点 | 第188-191页 |
·最小间隔树法(MST)及其优缺点 | 第191页 |
·不同汇总方法的对比分析 | 第191-192页 |
·数字实例 | 第192-198页 |
·第一种情况:均衡双边比较 | 第193-194页 |
·第二种情况:非均衡双边比较 | 第194-195页 |
·第三种情况:完整数据的多边比较 | 第195-196页 |
·第四种情况:缺失数据的多边比较 | 第196-198页 |
·结论 | 第198页 |
·中国在购买力平价计算环节上的不足 | 第198-202页 |
·中国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概况 | 第198-200页 |
·中国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的特点 | 第200-201页 |
·中国计算购买力平价使用的方法缺乏更新 | 第201-202页 |
·应对措施:加强购买力平价新计算方法的研究 | 第20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2-204页 |
第7章 ICP的一个新课题和三大特殊领域 | 第204-221页 |
·一个新课题:贫困购买力平价的构建 | 第204-218页 |
·贫困的内涵及其常规测量方法 | 第205-208页 |
·贫困PPP及其构建步骤 | 第208-210页 |
·贫困PPP构建的关键点之一:汇总方法 | 第210-215页 |
·贫困PPP构建的关键点之二:数据收集 | 第215-218页 |
·三大特殊领域 | 第218-219页 |
·特殊领域之一:政府服务 | 第218页 |
·特殊领域之二:资本形成总额 | 第218-219页 |
·特殊领域之三:住房服务 | 第2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9-221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21-226页 |
·中国距离全面参与ICP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| 第221-223页 |
·中国ICP的发展尤其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的合作 | 第223-224页 |
·未来研究空间的展望 | 第224-226页 |
附录1 | 第226-229页 |
附录2 | 第229-23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31-240页 |
后记 | 第240-2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