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目录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·磨合的概念及重要性 | 第12-15页 |
| ·磨合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| ·磨合的重要性 | 第14-15页 |
| ·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5-20页 |
| ·出厂试车磨合现状与问题 | 第15-18页 |
| ·原因分析 | 第18页 |
| ·磨合不当的后果 | 第18-20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20-21页 |
| ·本课题的工作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课题立项开展 | 第21页 |
| ·研究步骤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成果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出厂磨合的理论依据 | 第23-33页 |
| ·摩擦 | 第23-25页 |
| ·摩擦状态 | 第23-25页 |
| ·摩擦特性曲线 | 第25页 |
| ·磨损 | 第25-28页 |
| ·磨损过程及曲线 | 第25-26页 |
| ·磨损的分类 | 第26-27页 |
| ·磨损的危害 | 第27-28页 |
| ·润滑 | 第28-29页 |
| ·润滑的种类 | 第28页 |
| ·柴油机润滑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| ·影响磨合效果的因素 | 第29-31页 |
| ·零件表面质量和光洁度(工艺因素) | 第29-30页 |
| ·载荷和转速(运转因素) | 第30页 |
| ·摩擦副的匹配功能(设计因素) | 第30页 |
| ·水温和油温(操作因素) | 第30-31页 |
| ·机油粘度 | 第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第三章 柴油机磨合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| 第33-36页 |
| ·油液分析技术 | 第33-34页 |
| ·光谱分析 | 第33页 |
| ·铁谱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扫描电镜分析法 | 第34页 |
| ·摩擦功及油耗率分析法 | 第34页 |
| ·曲轴箱漏气量和压缩压力分析法 | 第34页 |
| ·形貌分析法 | 第34-35页 |
| ·拆检分析法 | 第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章 提高磨合质量、缩短磨合时间的技术措施及其应用 | 第36-47页 |
| ·光整加工技术 | 第36-42页 |
| ·国内外光整技术概况 | 第37-38页 |
| ·光整加工技术概念 | 第38页 |
| ·表面完整性 | 第38页 |
| ·光整加工技术功能及原理 | 第38-40页 |
| ·自由磨具光整加工技术 | 第40-41页 |
| ·光整工艺设备简介 | 第41-42页 |
| ·润滑油(促磨)添加剂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| 第42-46页 |
| ·润滑油促磨剂机理介绍 | 第42-43页 |
| ·促磨剂在柴油机出厂试车磨合中的应用效果 | 第43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章 柴油机油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与取样方法 | 第47-57页 |
| ·试验仪器设备 | 第47-48页 |
| ·FAS-2C光谱分析仪简要机理 | 第47-48页 |
| ·仪器工作原理 | 第48页 |
| ·取样方法对比 | 第48-50页 |
| ·取样阀法 | 第48-49页 |
| ·放油阀取样法 | 第49页 |
| ·真空取样器取样法 | 第49-50页 |
| ·针管取样法 | 第50页 |
| ·取样部位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| ·取样注意事项 | 第51-53页 |
| ·取样状态 | 第51页 |
| ·取样周期 | 第51-53页 |
| ·操作因素 | 第53页 |
| ·合理的油样分析流程 | 第53页 |
| ·油样分析方法 | 第53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| 第六章 应用实例及研究分析 | 第57-76页 |
| ·中小功率柴油机少时出厂试车工艺试验研究 | 第57-62页 |
| ·试验立项 | 第57页 |
| ·试验研究工作内容 | 第57-62页 |
| ·经济效益分析 | 第62页 |
| ·495B柴油机出厂试车磨合规范试验研究 | 第62-69页 |
| ·目的 | 第62页 |
| ·试验方法及步骤 | 第62-63页 |
| 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7页 |
| ·结论和效益分析 | 第67-69页 |
| ·6170菜油机出厂试车磨合规范试验研究 | 第69-74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程序 | 第69-70页 |
| 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70-73页 |
| ·效益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·结论 | 第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|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| 第76-78页 |
| ·总结 | 第76-77页 |
| ·展望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