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物权变动及相关理论简介 | 第11-18页 |
第一节 物权变动 | 第11-13页 |
一、物权变动的概念 | 第11页 |
二、物权变动的原因及分类 | 第11-12页 |
三、对物权变动进行立法规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概述 | 第13-18页 |
一、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3页 |
二、物权行为 | 第13-15页 |
三、物权行为理论的内涵 | 第15页 |
四、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及其争议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物权变动规制模式及其比较 | 第18-32页 |
第一节 三种主要的物权变动模式立法例简介 | 第18-21页 |
一、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| 第18-19页 |
二、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| 第19-20页 |
三、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比较 | 第21-32页 |
一、三种物权变动模式在内涵上的本质区别 | 第21-22页 |
二、三种物权变动模式的价值分析 | 第22-32页 |
第三章 我国物权变动规制模式的立法沿革 | 第32-38页 |
第一节 《物权法》颁布前物权变动规制模式的考察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《物权法》立法过程中物权变动规制模式的争论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《物权法》关于物权变动规制模式的规定 | 第34-38页 |
第四章 我国物权变动规制模式之展望 | 第38-47页 |
第一节 物权变动模式选择问题的理论预设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对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审视——以第三人保护为中心 | 第39-43页 |
一、债权形式主义与第三人利益保护 | 第40-41页 |
二、善意取得制度与第三人利益保护 | 第41-42页 |
三、从无权利人处取得与第三人利益保护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我国立法采纳物权形式主义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3-47页 |
一、物权形式主义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价值不可否认 | 第43页 |
二、立法和司法层面可能存在的障碍分析 | 第43-46页 |
三、本节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