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3页 |
| 1 绪论 | 第13-31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4-26页 |
| ·电力治理改革的理论基础 | 第14-20页 |
| ·电力治理结构 | 第20-21页 |
| ·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·文献综合评述和本文视角 | 第23-26页 |
| ·逻辑框架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26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27-28页 |
| ·概念界定和内容安排 | 第28-31页 |
| ·主要概念界定 | 第28-29页 |
| ·内容安排 | 第29-31页 |
| 2 中国电力上市企业治理改革演进及效率 | 第31-52页 |
| ·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企业治理(1949—1978) | 第31-32页 |
| ·治理改革演进 | 第32-41页 |
| ·演进过程与博弈 | 第32-37页 |
| ·治理改革特征 | 第37-41页 |
| ·改革效率 | 第41-51页 |
| ·改革缺陷 | 第41-47页 |
| ·效率分析—基于控制权模型 | 第47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3 中国电力上市企业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| 第52-69页 |
| ·股权结构分析 | 第52-60页 |
| ·持有者身份 | 第52-54页 |
| ·集中度 | 第54-60页 |
| ·董事会 | 第60-63页 |
| ·独立性 | 第60-61页 |
| ·明晰性 | 第61-62页 |
| ·适度性 | 第62-63页 |
| ·激励性 | 第63页 |
| ·经营者报酬激励 | 第63-68页 |
| ·激励性报酬 | 第63-66页 |
| ·比较分析 | 第66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4 基于所有权差异的公司治理模式 | 第69-83页 |
| ·所有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| 第69-72页 |
| ·所有权 | 第69-71页 |
| ·所有权结构与企业治理关系 | 第71-72页 |
| ·模式比较 | 第72-82页 |
| ·英美模式 | 第72-74页 |
| ·德日模式 | 第74-77页 |
| ·转轨模式 | 第77-80页 |
| ·差异性分析 | 第80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5 中国电力上市企业治理模式选择 | 第83-105页 |
| ·选择基准:股权结构与治理模式匹配性分析 | 第83-89页 |
| ·股权与股权结构 | 第83-84页 |
| ·股权结构与治理效率 | 第84-86页 |
| ·股权结构适度性与治理效率 | 第86-89页 |
| ·选择条件:董事会、经营者激励与治理效益 | 第89-97页 |
| ·董事会与治理绩效 | 第89-93页 |
| ·报酬激励效应 | 第93-97页 |
| ·外生变量:制度环境、市场环境与模式选择 | 第97-99页 |
| ·制度环境与模式选择 | 第97-98页 |
| ·市场环境与模式选择 | 第98-99页 |
| ·模式选择:组织控制型治理模式 | 第99-104页 |
| ·组织控制型治理模式 | 第99-102页 |
| ·一个规律的探讨 | 第102-10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| 6 中国电力上市企业治理改革 | 第105-119页 |
| ·治理改革目标 | 第105-109页 |
| ·利益保障主体的选择 | 第105-106页 |
| ·治理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标准选择 | 第106-109页 |
| ·中国电力上市企业治理改革方案 | 第109-118页 |
| ·股权结构优化 | 第109-113页 |
| ·董事会制度改进 | 第113-115页 |
| ·激励性报酬机制再造 | 第115-1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| 结束语 | 第119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28页 |
| 致谢 | 第128-12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2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