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6页 |
·植物基因组学的概念及进展 | 第8-10页 |
·植物结构基因组学研究 | 第8-9页 |
·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| 第9-10页 |
·激活标签法的概念及进展 | 第10-12页 |
·激活标签法的概念及原理 | 第10-11页 |
·激活标签法中的载体 | 第11-12页 |
·激活标签法与T-DNA 标签法、转座子标签法的比较 | 第12页 |
·激活标签法研究进展 | 第12页 |
·激活标签法在番茄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 | 第12-15页 |
·番茄功能基因研究的模式植物——Micro-Tom 和 M82 | 第13-14页 |
·激活标签法在番茄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·应用农杆菌介导法构建番茄插入标签突变体库的意义 | 第15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6-17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7-21页 |
·番茄再生体系优化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转座子Ac/Ds 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转化植株的分子鉴定 | 第19-2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33页 |
·番茄再生体系的优化 | 第21-26页 |
·6-BA 与 IAA 组合对 Micro-Tom 子叶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6-BA 与 IAA 组合对 Micro-Tom 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6-BA 与 IAA 组合对 M82 子叶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6-BA 与 IAA 组合对 M82 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6-BA 与 NAA 组合对 Micro-Tom 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6-BA 与 NAA 组合对 M82 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不同生根培养基对Micro-Tom 和 M82 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转座子AC/DS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| 第26-33页 |
·不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不同卡那霉素和噻孢霉素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乙酰丁香酮( AS)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Lc 标记基因的表达 | 第29-31页 |
·PCR 检测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 | 第32-33页 |
4 讨论 | 第33-37页 |
·小型番茄品种Micro-Tom 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4页 |
·模式品种M82 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·外源激素对番茄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基因型对诱导再生植株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Ac/Ds 标签转化番茄方法的优化 | 第36页 |
·乙酰丁香酮( AS)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Cer/Lc 标记基因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| 第37页 |
·外源T-DNA 片段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| 第37页 |
5 结论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7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