炭黑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本课题的目的、用途及意义 | 第11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9页 |
| ·气力输送的基本概念 | 第13页 |
| ·典型的气力输送系统 | 第13-14页 |
| ·气力输送研究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外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的发展 | 第15页 |
| ·气力输送的分类 | 第15-20页 |
| ·按输送压力分类 | 第15-19页 |
| ·负压吸送式气力输送系统 | 第15-16页 |
| ·正压压送式气力输送系统 | 第16-19页 |
| ·混合式气力输送系统 | 第19页 |
| ·按物料在管道中流动状态分类 | 第19-20页 |
| ·稀相气力输送系统 | 第19页 |
| ·密相动压输送系统 | 第19-20页 |
| ·密相静压输送系统 | 第20页 |
| ·筒式输送 | 第20页 |
| ·气力输送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| ·优点 | 第20页 |
| ·缺点 | 第20-21页 |
| ·输送管道中物料流动方式 | 第21-22页 |
| ·气力输送的动力学特征 | 第22-29页 |
| ·系统的压损 | 第22-28页 |
| ·压降比法 | 第23页 |
| ·经验公式法 | 第23-24页 |
| ·附加压降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力平衡法 | 第25-28页 |
| ·系统的输送速度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气力输送研究的基础理论 | 第29-38页 |
| ·气力输送选择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| ·粒子特性 | 第30-32页 |
| ·粒子尺寸 | 第30-31页 |
| ·粒子密度 | 第31页 |
| ·颗粒形状 | 第31-32页 |
| ·粒子硬度 | 第32页 |
| ·比表面积 | 第32页 |
| ·散料特性 | 第32-35页 |
| ·物料堆积密度 | 第32-33页 |
| ·安息角 | 第33页 |
| ·摩擦角 | 第33-34页 |
| ·运动角 | 第34页 |
| ·透气率 | 第34页 |
| ·粒径分布 | 第34页 |
| ·黏性 | 第34-35页 |
| ·气力输送中的参数 | 第35-38页 |
| ·输送能力 | 第35页 |
| ·气固两相流浓度 | 第35-36页 |
| ·两相流黏度 | 第36页 |
| ·料气比 | 第36页 |
| ·表观气速 | 第36-37页 |
| ·气体真实气速 | 第37页 |
| ·物料颗粒的速度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炭黑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 | 第38-65页 |
| ·炭黑密相气力输送系统设计流程 | 第38页 |
| ·炭黑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具体设计 | 第38-65页 |
| ·基本数据的确定 | 第38-40页 |
| ·密相气力输送形式的确认 | 第40页 |
| ·工艺流程图设计 | 第40-41页 |
| ·炭黑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计算 | 第41-45页 |
| ·炭黑密相气力输送系统总体设计 | 第45-46页 |
| ·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| 第46-65页 |
| 第五章 炭黑密相气力输送实验研究 | 第65-82页 |
| ·引言 | 第65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65-67页 |
| ·实验对象 | 第67页 |
| ·实验研究 | 第67-82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67-69页 |
| ·气力输送系统基本性能的测试 | 第69-73页 |
| ·炭黑破碎率研究 | 第73-77页 |
| ·影响气力输送性能的分析 | 第77-79页 |
| ·炭黑输送过程中的堵塞问题和防堵措施 | 第79-82页 |
| 第六章 人工神经网络在气力输送中的研究 | 第82-87页 |
| ·人工神经网络的简介 | 第82页 |
| ·BP网络的介绍 | 第82-83页 |
| ·BP神经网络在炭黑气力输送分析中的应用 | 第83-87页 |
|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87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-9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2-93页 |